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科技解锁田野新动能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技术新、装备强,科技范儿十足,不断迭代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既是春耕生产的装备保障,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智技术,会有什么变化?
融融春光里,AI设备正在唤醒智慧农业的“棚”勃生机。在山东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实验大棚,AI巡检机器狗正代替农业技术人员巡检蔬菜生长情况。
在山东寿光市的蔬菜大棚内,机器狗正巡检蔬菜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机器狗搭载了图像识别设备,在巡检的过程中,把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通过传感器进入后台,一旦发现出现病虫害情况,我们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山东寿光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员刘海宾对人民网记者说。
用算法代替汗水,让数据成为新肥料。随着AI设备的逐步普及,从地面到空中,我国农业生产正经历从人工到人工智能的转变。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我们搭配了智能植保机。以往病虫害防治需要耗费人工2小时/亩,现在通过AI设备可以把人工成本降到0。此外,开发的作物生长大模型,可以替代园区技术员来指导种植。”山东寿光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邱纯胜介绍,近年来,重点围绕设施农业生产,零经验的人也可以实现会种植懂种植,且达到理想的产量。
未来,我们该如何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指导意见》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为目标,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通过着力破解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各环节的瓶颈问题,大幅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说。
看时间表:力争到2030年,高端传感器、关键零部件、成套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检测制度基本建立,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产化技术装备大面积推广,智慧农业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
看具体任务:《指导意见》围绕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加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和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等领域提出13项重点任务。
当前,智慧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加力,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初步建立智慧农业创新体系,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新增立项相关行业标准17项、发布实施6项,推动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测中心。
“《行动计划》是对《指导意见》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行动化,确保能够形成可感可及的成果。”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支持将智慧农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等有序参与建设。
放眼沃野,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5G、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让管理更智慧、生产更精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科技元素应用于田间地头,就能让智慧农业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