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向高端创新 向未来迈进(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电子设备主机泡在“水”里,还能正常使用?
“这不是普通的水,是我们研发的电子氟化液全氟聚醚,又叫浸没式冷却液。”指着展台上的“黑科技”,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渤化集团”)工作人员现场解密:这种新材料有“液体黄金”之称,主要用于对散热要求高的电子设备领域。
新产品不断涌现,新活力不断迸发。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天津渤化集团,近年来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科研支撑,产品更高端
天津渤化集团所属天津长芦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楼大厅内,陈列着两样东西:地上立着一块石头,桌上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电子氟化液。
“这两样东西时刻提醒我们:要把石化材料从低端做向高端。”天津长芦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智勇说。
氟精细化学品,被誉为氟化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天津长芦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氢氟醚产品,在电子芯片、医疗、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被用作清洗剂、溶剂、冷媒等,具有较高技术壁垒。今年一季度,这款产品已超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产品走向高端,背后是科研支撑。
2016年3月,天津长芦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长芦新材料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9年来,企业氟化工新材料产品累计获得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2024年5月,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天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负责统筹天津渤化集团23个研究所(中心),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
天津渤化集团副总工程师、研究总院院长武春雷介绍,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曾为民族化工业发展作出贡献,“恢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名号,将激励我们在新兴产业、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积极创新,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降碳增效,促绿色发展
中午时分,一辆氢能重卡驶入天津渤化集团所属新源氢能有限公司加氢站。
“这辆重卡载重35吨,百公里氢耗10公斤,加一次氢可以跑400公里左右。”操作员李方将夹子状的防静电装置与车辆连接,再将加氢枪插入车辆加氢口,启动加氢。
京津冀纳入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后,天津出台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相关政策。天津渤化集团成立了新源氢能有限公司,2022年1月建成投用天津首个加氢母站。
氢气从哪儿来?“原料气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副产氢。”新源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家波介绍,天津渤化集团的副产尾气,经过预处理脱除微量杂质、分离提纯,产出高纯度氢气。
变废为宝,新源氢能有限公司加氢母站装置一期产能为每年1500吨,二期新增两套氢能提纯设施后新增产能为每年5000吨,间接减排二氧化碳2.4万余吨。
这是天津渤化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2021年,天津渤化集团发挥盐田优势,启动建设了京津冀地区最大规模的2.5吉瓦盐光互补光伏项目和96.7兆瓦的风电项目。目前,已实现1.5吉瓦盐光互补光伏和27.9兆瓦风电并网发电,剩余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前完成并网发电。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平均发电量33.8亿千瓦时,年节约发电标煤103.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4万吨。
布局未来,抢占新赛道
把菌种放在液体里培养,然后发酵、提纯、结晶、干燥,经过一系列自动化流程处理后,形似盐末的白色晶状物L—羟脯氨酸诞生了。
羟脯氨酸是胶原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以前从猪皮中提取。“这是生物合成的成果,最大的变化是生产工艺。”天津渤化集团所属长芦海晶海洋科技公司生物研发中心主任许宁介绍,养猪周期长,在化学提取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生物合成能够较好地避免这一问题。
从依赖化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传统化工生产,转向打造生物制造的新增长引擎,天津渤化集团布局未来,抢占新赛道。2020年,天津渤化集团投资近亿元建设了千吨级生物发酵中试平台。生产的羟脯氨酸不但供应集团内部企业作为精细化工原料,而且开始对外销售。
作为国内生物合成产业重镇,天津科研资源丰富,聚集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目前,天津渤化集团正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现有平台开发多种生物基产品,同时通过实施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以及委托中试(生产)等多种合作模式,为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提供中试放大、工艺验证、检验检测等服务。
“我们将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全面技术共享与全产业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制造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宁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6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