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新型储能留住更多好“风光”

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2025年04月15日15:3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河北邯郸,运达储能设备生产基地,一个个外形酷似冰箱的户外储能柜正在集中出库,这些“超级充电宝”采用半固态电解质技术,为电池铸就一层“防泄控热”的“盔甲”。

“团队研发的半固态户外柜,通过了针刺、短路、过充三重测试验证,以‘不热扩散、不起火、不爆炸’的‘三不’特性,为工商业场景提供可靠的储能方案。”设备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同比增长超过130%。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安全的影响越发凸显。“储能系统就像‘充电宝’,可以把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既能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消纳,也能调峰调频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孙传旺表示,发展新型储能的价值意义涵盖能源稳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创新性的自平衡算法与智能负荷响应架构,优化能源供需的动态耦合关系,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与调控能力。

二是借助其长储能周期、高转换效率、低碳排放等特征,在迭代与推广应用过程中,有效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并网等技术创新研发能力。

三是发挥其经济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等优势,助力催生能源共享等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并带动产业链协调升级。

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是关键。锂离子电池储能单站规模不断提高,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十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陆续并网运行,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新技术加速落地……我国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

技术突破的同时,产业化发展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加速科技转化,让新质生产力释放发展动力。

“储能的产业化要解决‘如何卖电’的问题,而电力交易系统就是储能项目的盈利中枢,是支撑现代电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技术平台。”运达智储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高效运作。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整合气象、负荷、价格等多维数据,可以完成市场预测和交易策略优化,自动化完成交易结算和财务对账,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从而为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售电主体及储能运营商提供全流程电力交易服务。”上述负责人表示。

未来,如何发挥好新型储能“用武之处”,推动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孙传旺认为,要以“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位一体架构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模式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深度演进。

“在电源侧,要运用储能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并网的‘稳定器’,凭借毫秒级实时响应调峰填谷,大幅提升新能源场站输出电能的可控性与可预测性;在电网侧,要基于超级电容高频次、低衰减的技术特性,构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调节阀’,优化电网暂态稳定裕度;在用户侧,要采用分布式储能及智能家庭储能系统作为多元化用能需求的‘智控端’,并与充电桩、智慧楼宇结合,实现负荷侧柔性资源聚合,推动终端用能模式从‘被动消纳’向‘主动参与’转变。”孙传旺建议。

(责编:罗知之、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