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黑龙江佳木斯市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三张答卷看一座城市如何跃迁

本报记者  崔  佳  刘梦丹  本报通讯员  王  冬
2025年07月16日05: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改造升级后的佳木斯市沿江公园新风貌。
  纪世强摄(人民视觉)

  百里沃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富锦市的稻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插秧机划出笔直绿色线条;智能工厂,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压数字化车间内,机械臂正灵活装配;松花江畔,晨光铺洒的沿江公园内,市民在雕塑墙前休闲拍照……

  三幅图景,描绘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奋进足迹。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坚持务实创新,正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答好现代农业卷——

  科技来助力,黑土能生金

  盛夏季节,黑土地泛着油光。站在田埂上远眺,是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绿海。眼下,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佳木斯富锦市长安镇高家村的水田上空,一台搭载了多光谱摄像头的无人机正在作业。种植大户姚洪田盯着手机,细看智慧农业平台上传感器实时传回的水稻病虫害数据。

  2024年,姚洪田为插秧机加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精准插秧。“加装北斗导航系统之前每天只能插完30亩,现在日作业量能到45亩,苗齐苗壮还省力!”尝到了从“看苗跑断腿”到“云端管万亩”的甜头,老姚现在主动带动周边农户跟进农机智能化转型。

  科技为农业赋能,佳木斯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以上,下辖6县(市)获评国家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黑土地上孕育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走进桦南县紫苏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线上紫苏油清透金黄、香气馥郁。2025年5月,桦南紫苏油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一地方特产正式拥有了“国家名片”,其背后依托的,是桦南县10万亩紫苏种植基地构筑的全产业链。

  小紫苏变身“黄金叶”,从田间育种、有机认证再到低温冷榨工艺,每一滴油都凝聚着“全链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去年8月,桦南借着紫苏文化节举办了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一举签下6.5亿元合作项目,更与江南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化科研合作,推动紫苏油、紫苏丸、紫苏蜂蜜等120余款精深加工产品远销日韩,紫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300%。

  在桦川县水稻基地,溯源技术守护“鲜米”品质。桦川“星火大米”加工线上,每袋成品米贴上了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眼前即刻展开一株稻谷的“生命图谱”:从浸种车间的水温记录、插秧机的北斗作业轨迹,到抽穗期的有机肥施用量,甚至加工厂内的温湿度数据——全链13个关键环节信息实现了永久存储。

  2024年,佳木斯全市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33.58亿斤,同比增长2.2%,实现“二十一连丰”。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地方特色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佳木斯的广袤田畴间,量质并举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成果更加喜人。

  答好工业转型卷——

  探索数字化,发展“硬科技”

  机械臂灵活翻转,自动导引运输车沿预定轨道穿梭不息,一台台特种电机在柔性生产线上完成装配——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高压数字化装配车间里,一场数字化变革使企业每年节约成本超120万元。

  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蜕变,诠释了佳木斯传统老工业“焕新升级”的转型活力。公司董事长刘清勇感慨:“如今工序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了20%以上。”

  突破远不止于此。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高温气冷堆换卸料系统用氦气压缩机组通过验收,实现了核反应堆“不停堆在线换料”的革命性功能,为第四代核电站提供了“中国方案”。可喜的成果正转化为强劲动能,今年1—5月,佳木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佳木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作为国家测控网络北方节点,佳木斯与新疆喀什、海南文昌构成卫星测控陆基“黄金三角”,依托晴空率高、电磁环境纯净等有利条件,吸引航天驭星、上海垣信等8家行业头部企业落地,总投资35.17亿元的13个项目中,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地面系统、信关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已投入运行。

  涂装“华夏东极佳木斯”标识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千帆星座”其中一颗组网卫星被命名为“佳木斯号”。成功召开两届的佳木斯市卫星产业发展大会,促成19个项目合作意向,53项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佳木斯正加速构建从卫星测控到数据应用的卫星全产业链生态。

  亮眼数据背后,是7年破局的坚韧。2018年,佳木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垫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226户;到2024年,增速跃居全省首位,企业数量增至442户。今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从地面到云端,从重型电机到智能装备,佳木斯正以“硬科技”重塑产业版图,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之路越走越畅。

  答好幸福民生卷——

  建设宜居城,提升获得感

  清晨,阳光沿着松花江洒开。启航广场上快乐舞步健身队步伐矫健,古树下老棋友们早早开棋落子……焕新归来的沿江公园,不仅是城市的“会客厅”,更像一本摊开的民生读本,字里行间写满了佳木斯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这片江岸新景,正是佳木斯务实推动2025年“七聚七提”40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的生动剪影。年初以来,佳木斯市在城市更新、衣食住行、教医健娱等领域精耕细作,努力将“民生清单”一步步变为“幸福账单”。

  前进区和平公园内,老人们正倚着休憩长椅闲话家常。“以前这里是垃圾堆,我们出门都绕着走。现在环境好了,大家每天都要来转转。”市民许凤英说。目前,全市已有9处口袋公园,成为建在市民家门口的幸福空间。在城市更新方面,新建改造排水管网、供热管网改造、燃气设施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等项目加速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天气晴好,南铁西小区的居民陆续走出单元门。这个曾因物业弃管而堆满杂物的老旧小区如今焕然一新。“以前杂物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下楼得侧着身。现在整治好了,大家心情都好了!”居民刘振江说。在“三江红色物业”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带动下,路面修复、杂物清理、绿化美化逐一完成,居民连连称赞改造高效又暖心。

  在佳木斯,45个无物业小区同步上演着这样的场景,让老居民们在熟悉的环境里,触摸到了新生活的温度。停车、如厕、养老等涉及民生的“关键小事”被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打上“优先解决”的标签。全市新增6393个公共泊位纾解停车“一位难求”,101个服务窗口实行居民身份证业务“全城通办”,14家助老食堂的菜香飘进百姓心坎,120户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居家更安全……

  民生实事在乡村同样可见可感。桦南县以“1+10+N”治理模式,编织起一张基层治理大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江市“就业大岗”直播间架起“数字桥梁”,“智慧农服”助力解决农业用工难题;桦川县多条巷路升级改造,“烦心路”变“暖心路”……当“七聚七提”从纸面方案变成了街头巷尾的实际感受,从城乡居民的满意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民生实事落地落实给出的“幸福答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