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深化减污降碳协同 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杜燕飞)日前,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要在政策引领与市场驱动下,发挥政产学研用作用,深化减污降碳协同,提升碳交易能力和水平,助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大力推动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数字化转型等三大改造工程。其中,在超低排放方面,截至今年7月,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全国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80%以上。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数字化转型等三大改造工程,既相互独立开展,彼此又有协同理念与协同技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说,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源头、系统和科学治理,更高质量实现超低排放顺利收官。同时,通过极致能效工程,持续迭代更新技术清单和能力清单,让清单从纸面快速走向车间;协同研发,攻关共性难题技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进一步扩大标杆示范覆盖面,深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分享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理念、路径与成效。此外,要深入推进低碳转型工作,强化钢铁企业数字化碳管理能力,提升碳交易能力和水平,通过碳市场引导作用,加快推动低碳技术发展。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经验弥足珍贵,一时的改造容易,长期的保持更难。”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刘炳江表示,应谋划一套更灵活、更可持续的管理体系,用硬标准和软激励“两条腿走路”,确保所有企业在统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让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实现“减排即获益”。同时,应从数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差异化激励政策、健全标准与技术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金明红认为,当前钢铁行业处于减量发展与深度转型时期,行业节能降碳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行业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减煤改造,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钢铁行业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我国以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为主线,加快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张继群认为,在此背景下,作为用水大户,钢铁企业节水工作应满足政策上的刚性约束要求,用好用足节水优惠政策,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与会嘉宾表示,当前,钢铁行业扩围仍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减排与增长平衡等难点。
“建议钢铁企业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改进生产工艺、发展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水平,尽快为进入全国碳市场打好基础;尽快熟悉碳市场相关要求和技术规则,着手制定履约策略,参与市场交易,合理控制履约成本;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摸清碳排放底数,提升碳排放计量水平,按照核算指南要求配备与管理计量器具,核算清楚各工序燃料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碳排放情况以及生铁、粗钢等工序产品产量。”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表示,要加强企业能力建设,组建专门人员和技术团队负责全国碳市场工作,加强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类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在企业和重点设施层面落实、落细、落地,坚决杜绝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市场机制研究部室主任、副研究员刘海燕表示,与强制碳市场不同,自愿碳市场是建立在企业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允许重点排放单位每年使用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5%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配额清缴抵销。建议钢铁企业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助力企业有效降低履约成本、科学配置碳资产、获取减排贡献收益,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