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治水兴疆七十年 涓滴清流润万家

人民网记者 欧阳易佳
2025年09月03日13:37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新疆广袤的土地,因水而孕育生机。

在这里,蜿蜒的水脉奔流在高山沙漠间,每滴水都见证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历史性跨越,承载起农业增产增收的希望,勾勒出河湖生态复苏的画卷……

70年来,新疆水利系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筑基润疆: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性跨越

新疆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国的3%左右,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改变流域间、区域间分散管理状态,是解决新疆水资源结构性匮乏问题的关键“一步棋”。

从坎儿井的涓涓细流到“世界级水利枢纽”的巍然耸立,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新疆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固本强基,实现从水利设施极度匮乏到水网建设初具规模的历史性跨越。

 “以前河里来水的时间不固定,庄稼常常旱死。现在水库修好了,什么时候用水什么时候就有。”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农民艾买尔·吐尔逊指着绿油油的稻田说,“我家去年种了200亩水稻,收入增加了好几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基于国家水网主骨架关于新疆属于西北区域水网的定位,围绕推进“十大产业集群”、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明确了一批重大、骨干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2022年—2024年新疆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900亿元,年均投资增量超50亿元、增速超16%。2024年完成投资355.31亿元、增速18%,吸纳就业12.24万人、发放工资17.59亿元,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融资规模均创历年最高纪录,为实现稳增长、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70年超3000亿元投资建设,新疆水利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建成671座水库、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逾8000公里堤防护岸,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润民心:从 “靠天吃饭” 到 “渠通田头”

70年来,新疆水利人克服昔日 “靠天吃饭” 的窘境,实现从“饮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让涓滴清水流入千家万户,成为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再也不用喝又苦又咸的水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村民帕夏古丽·买买提拧开水龙头,接满一壶清冽的自来水,“现在的水又甜又干净,孩子们再也不闹肚子了。我家还开了农家乐,去年光卖烤鱼就赚了5万多块钱。”

自1986年开始,新疆开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水利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342亿元,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处,农村供水管道16.95万公里,其中村级以上管道5.46万公里,村内管道达到11.49万公里。解决了125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新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苦咸水改水”工程,将清澈的水源输送到天山南北每一个角落,惠及千万农村群众。

70年来,新疆水利灌溉面积从1955年的2700余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9520余万亩,粮食单产由不足百公斤跃升至524公斤,“西部粮仓”“大漠海鲜”的背后,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强力支撑。

到2024年底,新疆现有大中型灌区391处。其中大型灌区55处,中型灌区336处。目前,已完成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共172处,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7年的0.46提高到2024年的0.577,排名全国第13位。以提高灌区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为着力点,新疆因地制宜谋划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2023年,开都-孔雀河数字孪生流域成为水利部国科司重点科研项目,数字孪生大河沿子灌区、三屯河灌区也作为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

生态复苏:绘就绿色幸福新画卷

塔里木河作为中国最长内陆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分布近1700万亩天然胡杨林,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塔河下游自20世纪70年代起断流近3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塔格沙漠面临“合拢”风险。

2000年起,塔里木河开始实施向下游生态输水,持续修复下游绿色走廊。党的十八大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连续26次向塔河重点胡杨林区生态补水、下游生态输水,截至目前,已累计下泄生态水103.5亿立方米。

 “河水回来了,胡杨林绿了,野生动物也多了。”若羌县牧民阿依努尔·吐逊在塔里木河下游放牧时说,“以前这里都是干河床,现在水来了,草也长出来了。”

这一方方宝贵的生态水,经过多年探索,更加科学精准地滋养着沿岸地区。经过多年实验观测,探索形成了汊渗轮灌方式,按照“三年一轮灌、面状全覆盖”原则对胡杨林进行引洪补水。同时,探索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将水量由过去的“波涛汹涌”转为“细水长流”,水头由“急行军”转为“阵地战”,理念由“水量主要进入台特玛湖”转为“水量充分补给沿线生态脆弱区”。

滔滔河水让漫漫沙漠生机焕发。塔里木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下游两岸1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明显抬升,由8~12米逐步恢复到2~4米,5个监测断面近河道区域地下水矿化度由4~5克每升下降至1~2克每升,水质明显好转。天然胡杨林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责编:王仁宏、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