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赋能产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任妍、焦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纽带,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面对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要求,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与保护体系、运用体系形成协同联动,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新场景,备受业界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杨帆表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作为知识产权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创新和赋能产业等方面的功能,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普惠均等、精准可及的匹配性服务。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为服务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鑫介绍,北京以“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窗口”为指引,构建“1+17+N”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1”为市级公共服务中心,“17”为区级中心,“N”为111家工作站),实现普惠下沉、资源整合、响应高效的服务格局。下一步,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将从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AI赋能、加强基层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4个方面持续发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便捷的服务。
针对线上侵权取证难、跨区域维权成本高、调解协议执行难等问题,福建省漳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庆华介绍,漳州推出“益企证”零成本取证存证平台,建立跨19省56地市的协同维权网络,深化知识产权部门与法院协调联动,促使企业维权流程与时间较传统模式大幅压缩。该机制成效显著,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优秀营商环境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当前,各地持续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专利中心主任贾晓辉介绍,中国移动以服务自身到普惠产业为路径,通过发起信息通信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中国企业主导国际专利池规则制定,搭建“鲁班桥”成果转化平台促成技术对接,推动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等方式,服务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创新。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张盛兵介绍,西北工业大学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为制度基础,构建了贯穿科技成果全周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该体系通过“学科服务+知识产权”双轨模式,深度嵌入科研团队,为其提供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服务,并成功支持多个项目实现军民转化和产业化。
广州实验室成果转化部部长梁萍聚焦生物医药领域,介绍了实验室推动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做法。实验室从立项前技术查新、立项时权属约定,到执行中专利挖掘、结题后实现转化,全流程把控专利质量,其发明专利授权率高达94.8%,为专利转化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西省吉安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部长王静介绍,吉安针对中小企业集中、资源有限的现状,由政府搭台建立一个服务总枢纽,聚焦供需双轮驱动深度整合各类资源,并形成企业需求、服务资源和供需匹配三张清单,进而开展供需精准匹配。该模式为同类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服务新路径。
在打造数字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题环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知识产权出版社代表,分别从国家平台建设与行业转型视角,阐述了知识产权服务数字化发展方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