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创新发展这5年
一条产业链背后的创新发展之路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一台工业相机,如何“看”出微米级的瑕疵?
一捆普通线缆,何以撑起特高压电网的“脊梁”?
一粒种子,怎样链接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增值链?
答案,写在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里。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0年来,新发展理念指引着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批具有核心优势的“链主”企业。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重要引擎。
建链:给工业装上“AI大脑”
由“0”到“1”,建设一条新“链”,从哪里开始?
在深圳的思谋科技实验室内,屏幕上一幅幅看似无异的工业图像闪过,工业“AI大脑”捕捉着最细微的差异。
“发现这个划痕,过去是靠老师傅的经验,现在AI‘一眼’就能锁定”。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回忆说,几年前全球制造领域还处在“应激加速”与“方向探索”并存的阶段。AI企业大多停留在单一场景的技术试点,少有人打通工业全链路的核心环节。
“当时,行业里‘解决单点问题’的企业很多,但‘用AI重构工业智能逻辑’的探索者基本没有”。刘枢说,“技术突破是为智能制造业‘造火种’,工业场景对技术的需求是‘全链路’的,它不仅需要能感知的‘眼睛’,更需要能做决策的‘大脑’,自动调控的‘手脚’。这种广度和深度,其他领域难以比拟”。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场景之丰富、产业体系之健全,在全球独一无二。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技术钥匙”——大模型能整合工业多领域知识,实现生产全流程感知,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
键盘敲击,指令下达。思谋科技研发的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Industry GPT正在“消化”海量的工业图像与知识,一条由AI驱动的全新检测链雏形展现。
“当我们用这套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解决实际生产痛点的技术方案走向市场时,吸引了世界光学巨头的目光”。刘枢说,“技术创新是‘建链’的根,只有把根扎深,产业集群的‘链条’才能真正搭建起来,并稳固生长”。
补链:一捆线缆的“自我修养”
山东滨州,山东创新集团超强高导线缆工厂生产车间内,银灿灿的电工圆铝杆被拉伸成丝线。创新集团旗下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云海指向一卷看似普通的铝合金线缆,道出背后的攻坚故事。
李云海说,在全球“以铝代铜”的浪潮中,导电率与强度如同“鱼和熊掌”,是全球行业“卡脖子”难题之一。面对世界性难题,企业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开展配方调整、工艺试验和性能测试。最终,在微观结构调控和热处理工艺上取得突破,研发出超强高导铝合金线缆。
这一“补”,成为国产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
李云海介绍,这不仅实现了该类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更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中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材料供应能力。整条产业链——从铝材冶炼、导线制造到电网建设——都因此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
“最直接的变化是成本降低和交货周期大幅缩短。以往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制约了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如今,我们实现了按需交付,以价低质优的高质量产品保证重大工程的建设需求”。李云海自豪地说。
补链,补的是短板,锻的是长板。一条曾经脆弱的产业链,在一次次创新研发中,变得“强筋健骨”。
李云海表示,产业链的国产化带动了上下游协同创新,拉动了国内铝材深加工、装备制造、检测认证等环节的技术升级,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我们与客户关系紧密‘链接’,从‘供应商’变成了‘战略合作伙伴’”。
延链:一颗种子的“新农事”
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站在田埂上,手机APP实时接收着每一株水稻的“体检报告”。
以一颗种子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农业告别了单一的种植环节,成为一场融合科技与市场的“全链条竞赛”。农民因为优质优价“愿意种”,因为智慧农业“种得好”,最终在全链条的增值中“能增收”。
“新时代的南繁,已成为‘南繁硅谷’。我们通过激光雷达、高光谱相机及各类传感器,对育种材料进行全方位、实时的‘体检’。通过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和大数据中心,将海量育种数据与先进算法相结合,开辟智慧育种‘新赛道’,为新品种培育按下加速键。”钱前说。
这条“智慧链”也延到了三亚崖城村农户周大伯的瓜棚里。“以前种普通西瓜卖不上价,现在跟着专家种‘彩虹西瓜’,甜度有标准、个头有要求,一斤能多卖两、三块钱”。周大伯笑着说,全链条的增值,让他这样的种植户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钱前感慨地说:“当有一天,你看到无人机经过稻田时,留下整齐的航迹线,那不是风的杰作,而是我们中国制造、‘中国智种’在土地上书写的情诗。”
强链:从医疗技术看“民生温度”
在阿迈特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一款生物可吸收外周血管药物洗脱支架,在多轴3D打印平台上一次成型。这不仅代表着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突破,更体现出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的效能与韧性,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人民。
“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关键在于打通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堵点”。阿迈特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青说,“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韧性,一方面要让合作伙伴‘跑得更快’,减少内耗、消除信息孤岛、并行工作。另一方面,要让合作伙伴‘跑得更稳’,应对不确定性、分散风险、快速恢复”。
不远处,一台3D多轴精密打印系统正在工作,一次成型复杂的血管支架。在这里,没有传统的“甲、乙方”,高校、医院都是“共生”的研发伙伴。
“强链”,强的是效率,韧的是体系,暖的是人心。刘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全链条的效能提升和成本控制,传统支架现在临床上卖到3万元,我们研发的全降解支架销售价格实现了下降。“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创新产品,体现了产业链现代化的‘民生温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