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显微镜”解决卡脖子难题


点击播报本文,约
前不久,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在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治疗。这一抗癌新手段源于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散裂中子源技术转化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普惠医疗,让地市一级的医院都有能力运行这种设备。”
回忆中国散裂中子源从无到有、在众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大显身手的历程,陈和生感慨不已,“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形势下,国内对大科学装置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应用”。
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产业发展是强项,原始创新能力一度非常薄弱。20年前,中国第一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选址东莞。为了让这台大装置早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科技发展,陈和生带领团队在这里扎下根。“从工程进度到工程质量,建设中遇到了许多拦路虎。”陈和生举例说,由于缺乏在南方地下水丰富的地方修筑隧道的经验,工程一度因隧道渗水而返工,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如期完工。
“十四五”期间,散裂中子源建成的实验终端——中子谱仪已从最初的3台增至11台,每台谱仪都以独特的“技能包”在各领域催生澎湃的新质生产力。陈和生告诉记者,从高铁车轮寿命的测量,到电动汽车电池性能的提升,这些装置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它们在科学前沿也带来诸多突破,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拓扑材料等新型研究提供了理想“探针”。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4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超过9000人,完成近2300项课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在去年初启动建设。待到2029年完工,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将提高5倍,实验终端增加到20台,基本覆盖中子散射研究的所有领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陈和生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