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陡山变富裕山--新农村--人民网
人民网

一个大学“牵手”贫困山村16年

荒陡山变富裕山

刘成友 刘 王

2016年10月23日03: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坐着电瓶车,一路上大陡山村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山脚下金色琉璃瓦的楼房是村小学;山腰里、山顶上是连片成垄的茶园;村里建有民俗生态园、茶文化体验中心,还成立了梦想艺术团,是省农广校第一个村级教学点……

  “我们村里能脱贫,多亏农大专家们帮扶!”山东泰安市大陡山村支书苏庆恺讲起他们和山东农业大学的情缘。

  专家进村“把脉”,誓从荒山淘金

  大陡山村坐落在泰山南麓,三面环山,占地4500亩,多为山地丘陵,大家称它“荒陡山”。到2000年时,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村集体欠款几十万元,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以前,我们村种过茶叶,种过菠菜,还集资买过一台推土机承包工程,但缺乏经验和技术,干啥都有头没尾。”苏庆恺说。

  “咱不是靠着大学近吗,让专家教授们来给咱看看咋样?”乡亲的话提醒了当时的村支书苏庆亮。他来到山东农业大学联系,学校派出村镇规划、茶学等专家对接,这一牵手就是16年。

  大陡山村山多、岭多,农大专家为山村“把脉”,和村民们一起荒山淘金。

  “第一次来大陡山,山坡地基本都荒着。”山东农大林学院园林系教授陈东田记忆犹新,“可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发展旅游条件不可多得。”

  茶学专业张丽霞博士认为,大陡山有种茶的历史,只要技术跟上,种出高品质茶叶没有问题。

  专家们经过几十次考察、论证,对村庄和山、水、林、田、路进行规划,设计果树种植、茶园、中药等种植项目,还有采摘、休闲观光等功能区。

  按照规划实施,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种植茶叶、建成苗圃,山体绿化连村里房前屋后也没有漏掉。如今,全村绿化率达60%以上,“荒陡山”渐渐变成了“绿陡山”。

  产业富农,解决发展新问题

  春天看花,夏秋摘果,品茶赏景,放松心情。一位来自济南的游客说,每年他都要来大陡山村两三次,过过“慢生活”。如今这里成了泰安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旅游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发展。村里的15家“农家乐”安置了60多名村民就业,每家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

  农民腰包鼓起来后,专家们和村干部又在考虑如何解决新问题。2010年,村里找到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设立了山东省农广校第一个村级教学点,村民变成“学生”。红枣种植大户孟照杰说:“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了。”

  大陡山茶叶园区1500余亩,是泰安市种茶规模最大的基地。前些年重产量、轻品质,效益不高。“重新给大陡山茶叶定位,做有机产品。”张丽霞说。

  茶园按照有机标准管理,不施农药和化肥,上的都是煮熟的黄豆,采摘严格要求一芽一叶。如今,大陡山村注册的“泰山极顶茶”通过有机茶认证,2015年,村集体仅茶园的纯利润就达到200万元。来采茶的基本都是本村的妇女和老人,采茶一季算下来,一个人挣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理成了新问题。山东农大生态循环经济专家刘玉升提出养“虫”吃垃圾的循环农业方案:虫子的粪便可以喂鸡、喂鱼,鸡粪再养虫子。这种投入极小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为大陡山村旅游提升了经济效益,换来了生态效益。不久前,大陡山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一所农业大学与一个山村“牵手”,摘掉了贫困帽子,解决了发展中的新问题。截至2015年,大陡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0万元,村固定资产1亿多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3日 11 版)
(责编:白宇)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