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商家拒收現金惹爭議,你碰到過嗎?

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吳濤)近日,一家名為“盒馬鮮生”的生鮮超市拒收現金的報道引發后續討論。隨之,在現實生活中“銀行拒收大量硬幣兌換”等多種拒收現金的場景也被挖出。那麼,你有沒有碰到過被拒收現金的情況呢?這些行為到底違法嗎?
資料圖:民眾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時使用手機支付。中新社發 許康平 攝
部分商家拒收現金引發熱議
盒馬鮮生相關工作人員對中新網表示,他們並未如此前報道所說的“拒收現金”,目前13家門店均有“現金代付”通道,顧客可將錢給店員,店員用手機APP代為消費者結賬,從而讓用戶在支付過程中擁有更多的選擇。
關於此前媒體報道盒馬鮮生拒收現金的情況,上述工作人員對中新網表示,“盒馬鮮生沒有拒收過人民幣,相關報道失實。”記者追問上述“人民幣”是否指的是“現金”時,未收到相關回應。
其實在生活中,會有不少人反映存在一些拒收現金的情形。比如,一些銀行會拒絕消費者的大量硬幣兌換和存儲,在繳納罰款、學費時,以及進行購房購車等大額交易時,都有可能碰到拒收現金的情況。
有消費者對中新網表示:“我拿著硬幣去樓下買菜,商販都不收。”有意思的是,也有商家對中新網表示:“找零時,有的消費者拒收硬幣,說‘怕丟’,隻能換成紙幣。”
盒馬鮮生“現金代付”收銀台。受訪企業供圖
拒收現金涉嫌違法 消費者可舉報
硬幣作為現金的一種,屢次遭拒收﹔商家為了支付方便拒收現金,類似這樣的做法是否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第二條明確:“本條例所稱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對中新網表示,拒收現金,實際上是商家設置了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
方超強認為,支付方式的變革應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隨著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而最終完成變革,強迫消費者選擇一種支付方式,無疑涉嫌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那麼,對商家拒收現金的行為,消費者該去哪裡舉報呢?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就在其官網公布了武漢地區的舉報電話,同時強調,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人民幣流通市場的檢查力度,一經發現違反人民幣管理規定的行為,將堅決依法查處。
資料圖:用戶在使用中的支付寶客戶端界面。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非現金支付漸成主流 央行正研究數字貨幣
拒收現金話題引起關注后,人們對貨幣形態的討論熱度也在上升。未來的社會是否會進入無現金狀態呢?
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3687.24萬億元
東方証券的研報指出,隨著掃碼支付的深入以及生物識別技術的成熟,移動支付增長驅動力逐漸由線上轉移至線下,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有望繼續推動“無現金”社會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現實情況看,中國當下還有不少人依賴現金支付,尤其對於中老年人和農村地區,現金支付還是重要的支付方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現金支付和非現金支付仍將長期並存。
記者注意到,目前,央行正積極研究數字貨幣。2016年1月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指出,發行數字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