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東北營商環境調查:從“孔雀東南飛”到“人才逆流”

劉志強 韓 鑫
2019年01月16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北營商環境調查:從“孔雀東南飛”到“人才逆流”

  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著力補短板 發展添活力(產經觀察)

  ——對東北三省九市三十家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調查

  本報記者 劉志強 韓 鑫

  從“共和國長子”的贊美到“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感嘆,東北經濟近年來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在我國經濟版圖中,東北家底殷實,擁有一批戰略性產業,資源、產業、人才、基礎設施等條件不差。論實力、論潛力,東北不落人后,可論短板、論劣勢,東北也很明顯——民營經濟發展仍不充分。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江蘇、山東分別有93家、86家、73家,而東北三省加起來不過9家。

  深化改革、優化環境、簡政放權……這幾年,東北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創新、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盡快補齊短板、釋放活力。

  眼下東北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怎麼樣?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日前,本報記者奔赴東北,對三省九市30家民營企業展開了深入調查。

  ——編 者

  國企改革、科研體制改革等紅利釋放,讓東北民營經濟體量更大活力更足

  “您在哪兒上班?”“鐵西。”

  “鐵西哪裡?”“張士那兩個大煙囪下面。”

  “到底什麼公司啊?”“嗨,不就大煙囪下面嘛!”

  面對記者,東北制藥集團董事長魏海軍繪聲繪色描述道,“以前,我們員工在外面死活不敢自報家門,您想這企業能好嗎?”

  2018年7月,東藥開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民營企業方大集團成為新的控股股東。混改后,全員工資上漲五成,福利待遇全面提高,員工獲得感十足。同時,企業用人也更加透明、管理更加嚴格,“一級對一級負責,‘七大姑八大姨’都不好使了。工作搞不好,罰到你心疼。”

  混改讓企業面貌煥然一新。去年前10個月,東藥銷售收入增幅超三成,利潤同比增長七成以上。魏海軍說,“現在別人再問工作單位,大家都會挺著胸脯高聲回答:‘在東藥!’”

  東藥的華麗轉身,折射出深化改革的巨大能量。過去,東北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國有企業比例高、步子沉、轉身慢。通過改革撬動內生活力釋放、民營經濟體量上升,正是振興東北“全盤皆活”的關鍵所在。

  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東北各地蹄疾步穩推進市場化改革,使黑土地養育民營經濟的肥力更足更持久。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動力。

  “2015年10月,我們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在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韋樹波自豪地說,目前“吉林一號”在軌衛星已達10顆,可提供優質遙感信息服務。

  企業取名“長光”,因其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孵化而來。2014年,吉林省政府、兩家民營企業、光機所及其科研骨干共同出資成立了股份公司。身份一轉天地寬。“引入民間資本后,我們更突出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技術轉化、迭代升級更快了。”韋樹波說,目前企業研發一顆衛星隻需幾個月,“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推動國企民企攜手向前,形成發展合力。

  “大樹底下難長草。”在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庄聰生看來,東北國企改革的相對滯后不僅牽絆了國企,也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空間與資源。

  “國企民企手牽手,振興路上更好走。”對這句話,盤錦浩業化工董事長朱連軍體會很深。“我們跟中石油旗下的中聯油、中燃油、東北銷售公司簽訂了四方協議,前兩家供原油,銷售公司則批量購買我們的成品油。”產業鏈上下游間的精誠合作,讓浩業步入快車道,2018年產值突破210億元。

  一系列改革的落地生根,助推東北民營經濟加速追趕、羽翼漸豐。在遼寧,2018年前三季度民間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8.8%﹔在吉林,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的51.7%,民間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73.6%﹔在黑龍江,民間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1.5%,比全國民間投資增幅高2.8個百分點。

  “今后,東北應更積極地推動國企上市,大力吸引社會資本,鼓勵民企參與混改、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軍民融合。”在庄聰生看來,促進國企民企共生共贏,是東北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也會給民企發展帶來寶貴機遇。

  “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讓經營更便利、競爭更有序、企業更感溫暖

  “說起本地企業,廣東的干部會說‘我服務的企業’,而在過去,東北的干部則會說‘我管的企業’。”調查中,有企業這樣“總結”。

  “放管服”改革的推進,逐步扭轉了東北各地干部的原有觀念,也撬動了政府角色的嬗變、營商環境的好轉。春江水暖鴨先知,民營企業對此感受真切——

  簡政放權,讓經營更便利。

  “放在過去,眼前這片煉化基地可能現在都起不來。”朱連軍感慨道,地方政府的並聯審批、容缺辦理讓項目建設明顯提速,以往施工許可得1年多才能辦下來,如今僅用了3個月。浩業自2013年起投資40多億元,在國內率先上馬了24套全球先進的煉化裝置,佔據了競爭的制高點。

  吉林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累計取消、下放和調整895項,削減近六成﹔大慶市推動審批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全城通辦……調查中記者發現,東北各地刀刃向內,推動簡政放權,讓企業經營越發便利。

  放管結合,讓競爭更有序。

  該放的要放足,該管的也要管到位。做好“減法”的同時,東北各地積極創新監管,力求管出公平與秩序。

  大連環嘉集團是一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長期受到行業競爭失序的影響。“小作坊大量存在,也不照章納稅,反而讓合規企業吃了虧。”常務副總裁楊勇剛說,去年甘井子區集中清理整頓800多家小作坊,既消除了衛生、安全等隱患,也讓市場秩序趨於規范,“競爭公平了,正規經營的企業心氣兒就會更足。”

  優化服務,讓企業更感溫暖。

  “前幾個月,我們在沈陽某區投資了一個數億元的項目。區領導用電腦打開地圖,現場確定最理想的地塊。規劃、建設等部門集體辦公,不到1小時就談成了。”對地方政府的高效服務,遼寧紅運投資公司董事長助理王淼贊不絕口。

  現場辦公、靠前服務、主動對接、全程代辦……為優化服務,東北各地政府部門紛紛出實招、亮高招,贏得了企業的真誠點贊。吉林推出“手機辦事政務大廳”,讓企業辦手續不再“一團亂麻”,鼠標一點全能搞定﹔黑龍江推進政企聯合辦公,飛鶴乳業的生產線改造在多部門聯合現場輔導下,提早一個月驗收。

  營商環境好轉增強了東北對投資的吸引力,大項目、好消息紛至沓來。2018年8月民營企業500強峰會在沈陽召開,遼寧省一口氣簽下76個合作項目,簽約額近3000億元。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調查中,一些企業表示,當前一些行業仍存在不合理的准入門檻。一家網絡信息安全企業反映,雖說企業有技術優勢,但因缺乏相關資質,隻好以與他人合作方式進入,希望今后能盡量放寬准入、杜絕“身份歧視”。

  “東北應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減少對經濟運行的行政干預。同時,也應放寬限制、健全機制,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庄聰生認為,這是推動營商環境好轉的根本所在。

  物流、環保、土地、資源、稅費等成本有所下降,融資難題仍待破解

  降低,降低,再降低!調查中記者發現,為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東北各地千方百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

  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生產線建完后,光靠公路運輸壓力太大,最好就是走鐵路,可廠區離貨運站還有10多公裡,得靠油罐車一輛輛拉過去,成本得多高啊!”前些年,朱連軍一直為浩業化工的油品運輸而撓頭。2017年,得知企業訴求后,沈陽鐵路局集團與浩業化工成立合資公司,一條長11公裡的鐵路專用線從開工到開通隻花了6個月。

  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節約企業治污成本,配合項目建設、把路修到企業門口,推進信息化改造、支持企業開展“兩化融合”……東北不少地方正積極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回應企業關切,降低運行成本。

  出台優惠推進改革,降低資源使用成本。

  “對中小企業來說,如果在廠房等方面的前期投入太高,難免會畏首畏尾。”合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天偉說,“前三年免費、后兩年減半”的土地優惠讓企業在成長之初省去了每年700多萬元的租金,得以集中火力擴大生產,“現在,營業收入從不到1億元攀升到3億多元,我們正計劃按照造價回購土地。”

  “南方一些城市的工業用電1度要1塊錢,我們購買直供電,1度隻要4毛。”遼寧東盛集團總裁文博認為,東北資源豐富、電價較低,為加工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利好,“這幾年省裡推進電力交易市場化改革,讓用電大戶享受到更多實惠。”

  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稅費負擔。

  “從2016年6月開始,吉林省接連發布了8個有關清費、減負的通知,能讓我們直接受益的舉措就有60多項,加上國家推進營改增改革,企業每年稅費支出減少了200多萬元。”吉通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吉寶直言,對中央和地方推進的減稅降費“很有感覺”。

  調查中,不少民營企業在表示負擔有所減輕的同時,也反映有些成本仍居於高位,最突出、最集中的就是融資貴。

  “能明顯感覺銀行對東北企業尤其是民企的支持有所減少。”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董事長馬旭平反映,盡管企業是“總行級別”客戶,但融資規模整體縮小了,想借更多錢,隻能接受5%—10%的利率上浮。他認為,相關部門應引導銀行對經營穩健的企業有針對性地加大支持,而不能搞“一刀切”。

  此外,大連光洋等高科技企業反映,企業研發投入巨大,但實物資產少、缺乏抵押品,融資頻頻受困。“解開問題的‘鑰匙’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建議,東北應加快構建企業征信系統,統籌政府數據和金融數據,對有些企業不妨以信用貸款替換抵押貸款,“既降低融資成本和銀行風險,也能改善營商環境。”

  一些人才隨著經濟向好而北上,但人才支撐不足問題仍有待解決

  “都說東北人才‘孔雀東南飛’,我們卻實現了‘人才逆流’。”在盤錦,成立僅7年的中藍電子已經成為我國手機攝像頭馬達行業的領軍者,董事長王迪自豪地說。

  能在盤錦這片電子信息產業的“荒地”上異軍突起,中藍靠的正是人才支撐——管理團隊和技術骨干有150多人,八成從外地引入。

  “想招人來,一靠待遇讓人動心,二靠配套服務讓人安心。”在王迪看來,盤錦當地對企業支持十分給力,“隻要人才肯過來,政府部門會不遺余力幫著協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住房都不用擔心。”這兩年一到春節,王迪經常在超市裡碰到穿著企業工裝、操著外地口音的“新盤錦人”。

  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東北振興的重要支撐。

  “東北其實不缺人才。”胡天偉坦言,在長春從事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合心機械近年來飛速發展、利潤翻番,就是得益於一汽這所“大學校”長年培育出的眾多技工。

  哈爾濱海能達科技公司負責人宋秦濤也表示,高校聚集、人才眾多、生活成本低等因素,讓企業決定把研發環節從深圳搬到東北,“在互聯網時代,市場信息更暢通了,地域影響會越來越小。”

  東北也渴望人才。近年來,東北各地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引才引智、拴心留人。比如大慶對引進人才分五個梯級給予安家費、購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等政策支持,還連續開展8年“人才引進高校行”等活動,引進近3萬名各類人才。

  人,也是最難“操控”的要素變量。調查中發現,仍有相當數量企業為東北人才的外流、人力資源供給不足而發愁。

  “東北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是比不上‘北上廣’,雖然我們守著哈工大、哈工程等重點院校,但一些員工剛培養兩年就離職了,我們成了‘中轉站’。”哈爾濱安天科技公司負責人田嘉賓感慨。“當前不少東北煉化企業急需轉型,但人才不足讓企業轉型艱難、發展缺乏后勁。”北方瀝青燃料公司總經理龔鵬也頗為無奈。

  如何才能一解東北民企的“人才之渴”?調查中,相關各方紛紛獻計獻策。

  一方面,人才集聚自有規律,難逆行。“人才是跟著創業和就業機會流動的,產業起來了,自然會形成‘磁吸’效應。”庄聰生認為,外界對此應多些耐心,“隨著東北經濟逐步向好,情況會日益好轉。”

  另一方面,體制機制仍待改進,慢不得。“吸引人才的關鍵,在於讓人才與產業形成良性互動,讓供給與需求互相匹配。”付保宗建議,今后,東北各地招引人才應加強與企業溝通、盡量滿足企業訴求,著力解決好戶籍、教育、家屬隨遷、職稱認定等關鍵共性問題,為人才流動搭建好平台。

  東北民營經濟發展面臨“天時、地利、人和”,民營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

  道路兩旁,五層樓高的管道縱橫交錯,銀塔一般的儲罐巋然佇立。2018年12月底,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在大連長興島投料開車。這個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屬於民營企業恆力石化。

  “環渤海地區做精細化工的區位條件得天獨厚、空間廣闊。”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認為,東北的傳統優勢與營商環境的好轉帶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煉化一體化項目剛投料開車,恆力又在長興島上新建全球規模最大的150萬噸乙烯項目。不出幾年,一座世界一流的石化園區將崛起在渤海之濱。

  時代會給予奮進者慷慨的饋贈。從渤海之濱到白山黑水,發展環境的變化為民營經濟茁壯成長提供了陽光雨露。在遼陽,忠旺集團25年不做地產、不搞副業,最終成為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工業鋁擠壓產品制造商﹔在大慶,投產僅兩年的沃爾沃大慶工廠已經下線了第十萬台S90豪華汽車,超過五成銷往歐洲……

  對於未來,不少企業充滿信心:大連光洋盤算著,今年建成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后,將擁有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控機床廠房,坐穩國內五軸數控機床產銷龍頭的位置﹔從深圳北上投資八載的哈爾濱海能達憧憬著,未來兩年能匯聚一支近1000人的科研隊伍,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產值突破20億元……

  已是隆冬時節,一路向北行至齊齊哈爾,一望無垠的黑土地覆上了一層薄霜。當地人說,這是表層凍土。東北草木豐茂,積累出豐富的腐殖質,冬季越是嚴寒,養分越能凍結在土壤中,歷經風霜嚴寒,待到春意漸濃時,又能迎來一輪新生。

(責編:楊曦、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