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三缺村”到“百億村”

2019年01月19日15:25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三缺村”到“百億村”

  上世紀70年代,山東省淄博市岜山村村民住土坯屋,走泥濘路,村民土裡刨食,靠天吃飯。

  (攝於1978年7月)

  上世紀80年代末,山東省淄博市岜山村集體經濟大發展,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入住新房,安度晚年。

  (攝於1989年4月)

  上世紀90年代,岜山村的老百姓為紀念能吃到井水,舉辦“吃水節”。

  (攝於1995年7月)

  上世紀90年代初,岜山村實施建設總體規劃,村民們全員上陣,誓讓山村換新顏。

  (攝於1993年6月)

  ▲岜山村博山老年人養護院,孫啟玉(右二)和老人們在一起,其樂融融。

  (攝於2007年6月)

  第46屆國際粒子(質子)腫瘤放射治療大會在岜山村召開,26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專家前來參會。岜山村黨支部書記孫啟玉(右)給美國史密斯教授頒發聘書。 (攝於2007年5月)

  ▲岜山織造有限公司員工忙生產。進入新世紀后,岜山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山村逐漸變成現代化工業小鎮。

  (攝於2007年5月)

  岜山村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村貌換新顏。村民全部住進樓房,上學、看病、養老等不出村就能實現。

  (攝於2019年1月)

  錢捍,現任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曾榮獲兩屆“全國十佳新聞攝影記者”稱號、兩次獲得中國新聞攝影記者最高獎——金眼獎。幾十年來,他用鏡頭記錄家鄉點滴變化,一張張看似普通的圖片,匯聚成篇,形成一部齊魯大地鄉村發展的史詩。

  掃一掃

  欣賞更多作品

  從缺水、缺糧、缺錢的“三缺村”,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小康城、醫療城,再到村集體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的富裕村,需要多少年?山東省淄博市岜山村的答案是40余年。岜山村的孫啟玉,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78年12月,岜山村的村民們投票選舉孫啟玉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父老鄉親艱苦創業,治窮致富。

  昔日的岜山村四面山丘阻隔,交通十分閉塞,千余畝山薄地全靠老天爺吃飯,庄稼“十年九不收”。1978年的岜山村人均純收入隻有33元,口糧不過300斤,是遠近聞名的缺水、缺糧、缺錢的“三缺村”。

  窮則思變。孫啟玉等村兩委會一班人,先是帶領村民們奮戰一年零兩個月,成功打下一口651.3米深的水井,這口深井為岜山村引來了汩汩清水。

  鑿出一井清泉之后,岜山村人拓荒的進程在加速快進——博山染織廠、淄博運動衣廠、淄博第四毛紡廠、淄博第五棉紡織廠、博山毛巾廠等一批村辦企業迅速涌現。1989年,岜山村工業產值突破了1億元。如今,岜山村集體有近80家子公司,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躋身國家120家試點企業集團。

  岜山村的歷史畫卷,伴隨著村民們的奮斗鋪展開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進入新世紀,孫啟玉率領村民們發展高端醫療。村裡建立了萬杰醫院、萬杰醫學院,引進伽馬刀、X刀、光子刀、諾力刀、質子刀、派特CT等先進醫療機械設備。最近,岜山村又建成了山東省首批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新建的康復醫院已經開診。

  岜山村的老支部書記孫即備已經70多歲,他見証了岜山村的巨大變化:“岜山村一年一個新台階,村民的生活節節高,我們從心底裡感謝黨的好政策!”(圖\文 錢 捍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