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動能轉換 東莞踏准節拍(縱深·廣東新動能觀察②)

本報記者  賀林平
2019年01月28日04: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對於昔日的“四小虎”廣東東莞,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加班沒日沒夜、服裝鞋帽打天下的“工廠”,那麼,眼下的東莞是你很難想象的一個全新模樣。

  從貼牌加工到發展自主品牌,從技術舶來到自主研發,步步蝶變的企業與市場,是踏准動能轉換節拍的東莞“鳳凰涅槃”的寫照。

  

  玻璃布涂上膠水,經過半固化反應,形成黏結片﹔通過堆疊之后,再覆銅箔,在壓機裡壓合之后,一塊成品覆銅板就出爐了。“這瓶‘膠水’技術含量極高,它用什麼樣的配方,就決定了覆銅板能實現什麼樣的功能。”講這番話時,廣東生益科技董事長劉述峰手中一直沒撒開那瓶紅色液體。

  作為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的覆銅板企業,生益科技靠自主創新脫胎換骨,成長為世界覆銅板行業排行前三的企業,民用產品方面的技術水平已比肩日美企業。

  如今的東莞,每平方公裡就有兩家高新技術企業。與北大、清華等高校共建的32家新型研發機構,以及1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等,這些企業和機構中蘊含的新動能,已經挑起了東莞經濟的大梁。

  產業轉換

  從手袋到手機

  1978年7月底,40歲的香港商人張子彌在東莞二輕局負責人的陪同下來到虎門鎮,打算將瀕臨倒閉的太平服裝廠改造成手袋廠。那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有開,時任太平服裝廠廠長的劉艮和負責供銷業務的唐志平糾結許久,最終拍板決定:做!

  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打開了一扇窗,“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在東莞乃至整個珠三角如滾雪球般快速生長,“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由此而來。

  太平手袋廠已淹沒在塵埃中,東莞卻沒有銷聲匿跡。如今,華為、OPPO、vivo扎根東莞,相繼崛起,智能手機出貨量紛紛擠入全球前五。不過,從手袋到手機,動能轉化的陣痛,外人很難感同身受。

  十幾年前,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在初夏的驕陽中,“東莞制造”遭遇寒冬,經濟增速一度出現負增長……外界驚呼:東莞出現了“倒閉潮”?在這場動能轉換的突圍戰中,東莞頂住壓力,實施“智能制造全產業鏈”工程,堅決淘汰、轉型低端落后企業,引進、培育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項目。

  從全球每3件玩具就有1件產自東莞,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產自東莞﹔到每4台智能手機就有1台產自東莞,智能手機強勁的產業帶動能力,推動東莞新舊動能轉換,一個世界級的智能終端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不過,隨著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產業動能衰退,新動能去哪裡找?機器人企業的異軍突起、快速發展,給東莞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實驗室裡,新型七軸協作機器人像人手一樣柔順靈活,在工程師的牽引下,隨意完成升降、翻轉等一系列復雜動作后,還能依托記憶學習,將全套動作一絲不差地再現出來。“機器人可以讓產品品質更高,質量更穩定﹔近年來人工成本攀升一再倒逼企業的生產自動化需求,東莞2014年啟動的‘機器換人’又推動這種需求‘井噴式’釋放。”拓斯達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說。

  以拓斯達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一起,已成為東莞重點規劃布局的十大支柱產業。2018年,東莞扶持16個首台(套)重點技術裝備項目,促進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迅猛,智能裝備企業超260家,增加值70多億元。

  效率轉換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

  在東莞產業版圖中,裂變的不光是手袋,還有制鞋。曾經首屈一指的高埗鎮裕元鞋業,就是這一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証者。

  近年來,在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下,裕元出於戰略考量,將產能逐步外遷,企業閑置的廠房已達60萬平方米。

  可當記者深入進去,卻在龐大的廠房中感受到新的生機,不時有身著工作服的員工從眼前走過。原來,高埗鎮與裕元合作,將閑置廠房整合成多個小廠區,獨立招引優質項目,目前已有3家企業進駐到10.1萬平方米的廠房中。

  其中,上市公司東山精密在高埗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東莞東山精密公司裡,一條條現代化的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在東莞投產后,東山精密的營業收入年均以66%的速度增長。目前,東莞東山精密已經擁有100多名研發人員。

  從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從“勞動力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像裕元和東山精密一樣,東莞到處都在上演這樣“一退一進”的故事。

  “我們正在狠抓創新主體培育,加快聚集創新要素。”東莞市副市長張冠梓介紹,2018年東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預計達5798家,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預計分別增長20%和4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全省第二,全市研發投入比重達到2.55%,高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當地科技部門清醒地認識到,持續保持發展動能的高效率,取決於東莞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上實現轉型升級。為此,東莞加快構建原始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成果轉化體系、科技企業培育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轉變。

  平台轉換

  從村級工業區到創新高地

  “在華陽湖正午的炎熱天氣中,無人機像蜻蜓一樣盤旋著。隨風搖曳的白蓮花令人眼花繚亂,岸邊的蘆葦長得很高。無人機被用來確保這裡的水中沒有垃圾漂浮,沒有人在湖畔採摘荷花”——這段刊登在2018年9月26日德國《商報》的文字,描述了東莞近年來生態治理與創新發展齊飛的優美場景。

  這一場景,和游客們腦海中熟知的東莞大相徑庭。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野蠻生長,使得東莞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雙重突進中早早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環境不好,污染遍地,怎麼引進、培育高端產業﹔道路規劃、金融服務、生活配套都跳不出村鎮級的水平,怎麼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經歷過陣痛的東莞,早早認識到了發展平台轉換的重要性。

  2001年7月,東莞在城市幾何中心區域劃定了一塊72平方公裡的新區域,建立了鬆山湖科技產業園。為了發展高端產業,東莞在鬆山湖配套了最優的道路規劃,最科學的產業空間,最優美的人居環境,最全的生活配套。現如今,這顆種子已長成了參天大樹。

  過去5年,鬆山湖在全國高新區排名中平均每年進步6位,各類智能制造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林立,成為東莞最耀眼的城市名片。2018年鬆山湖國內生產總值首次領跑全市33個鎮街(園區),改變了長期以來虎門和長安“雙雄爭霸”的格局。

  為打造更多像鬆山湖一樣的創新高地,2017年,東莞強力補齊污染防治短板,一年就新建截污管網767.8公裡,為前6年總和的1.5倍﹔目前,東莞擁有公園1223個,森林覆蓋率達37.4%。

  環境打造並非一朝一夕,平台轉換更是任重道遠。不少企業家抱怨,東莞發展到今天,人口、產業早就是一個大城市的規模,可很多地方的城市規劃和生活配套卻跳不出一個鎮的框框。“這種環境,對創新型人才的確吸引力不夠。”吳豐禮坦言。

  “東莞要跨越高質量發展攻堅期的關口,必須堅持以城市升級引領經濟社會綜合轉型,加強空間規劃管控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說。

  2018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聚焦建設“美麗東莞”,從規劃引領、補齊短板、提升品質、彰顯品位等方面提出20條政策“干貨”。

  東莞能否突破瓶頸,補齊短板,用城市品質高地,筑人才流入的窪地,外界拭目以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8日 10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