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未來已來,天窗再開,繼續點亮上海

上海有位領導,喜歡在和平飯店招待國外賓朋。對面就是浦東陸家嘴,短短28年,曾是一片農田的浦東,GDP從60億暴漲到1萬億。開放,讓浦東以及上海成為中國最醒目的奇跡之一,“這是共產黨人干成的”。距和平飯店3公裡處,就是中共一大會址,那裡走出的共產黨人,則用28年創造了一個嶄新共和國。
難怪習近平對美國西雅圖的中學生說,“看一百年的中國,去上海!”
勵漪攝
開放,是一柄魔杖,還在繼續點亮中國,點亮上海。眼下再寒,也寒不過90年代初,那時,人稱共和國長子的上海陷入困窘,不得不仰視南海之濱的炫目,鄧小平果斷為上海開放了一扇天窗,透進的陽光讓魔都燦爛得無以復加。
而今,一個明顯的跡像表明,天窗正再次開大。
2月1日,上海轉晴回暖。這一天,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華盛頓落幕,“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一直在觀察上海發展以及剛剛結束的上海兩會,大江東工作室從中發現了一些意味深長的不謀而合。
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海不遺余力
對華盛頓的磋商,新華社報道說,“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符合中國改革大方向,中方將積極回應美方關切”。而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早在4個多月前在上海調研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好創新氛圍”。
這一中國改革大方向,調子早已定下。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四年后,習近平指出,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創造公平競爭的國內市場環境”。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履新上海之后,不遺余力推進“一網通辦”,讓領導干部做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對國企重鎮上海而言,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做慣了企業的“老板”,“店小二精神”的提出,對一些領導來說,振聾發聵。李強認定要“把營商環境打造成為上海的重要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目標正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他承諾,“全面梳理各領域市場准入情況,堅決廢除各種不合理的規定,加快消除各種顯性隱性門檻,努力做到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上海政協會議發言。陳正寶攝
上海“兩會”有一場引人注目的專題審議“轉變政府職能 優化營商環境”,針對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姚健代表建議,“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厘清政府干預市場的合法合理界限”,頗獲共識。
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品格的點贊,“開放,創新,包容”,再琢磨中央給上海一直以來的定位,“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更能領悟其中深意。
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上海、帶動長三角和整個長江流域發展的戰略構想,說:“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
新的時代,習近平強調“開放之於上海、上海開放之於中國的重要性”,說“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旨演講,習近平給上海連送三份“大禮包”——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在上海証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上海新的發展的“四大支撐”,就此奠定——自貿區新片區、科創板、長三角一體化以及進博會,每一個都寫著“開放,創新,包容”的基調,上海也由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醒目先手棋。
經濟增速預期明顯下調,面對2019,上海樂觀還是悲觀?
“應市長您好,您對2019年上海的經濟發展持樂觀還是悲觀態度?上海將採取哪些措施確保達到預期的增長目標?”
1月31日,陰雨降溫天。下午,上海兩會結束后舉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記者招待會,面對上海市長應勇,大江東工作室第一個發問。
“兩會”閉幕之際的上海市政府記者招待會倍受關注,畢竟在嚴冬季節,上海新春的姿態舉足輕重。張春海攝
上海向來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速預期,正在下調,從2018年的GDP增長6.6%,到今年的6-6.5%,創近十年新低。“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說法讓人不無擔憂。
“我們對上海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應勇市長語氣堅定,“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去年上海經濟發展呈現出結構更優、效益更好、更趨協調、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數據向來是最剛性的依據。
上海這樣印証關於“信心”和“向好”的判斷——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工業比重達3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7.1%,增速高於GDP和財政收入增速﹔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7.7%,增幅創近十年新高,民營經濟投資同比增長21%。
上海樂觀與自信的源頭或在於,“全面用好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落實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繼續辦好第二屆進口博覽會,做到穩字當頭、穩中有進、進中固穩,實現上海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發展。”
上海的樂觀背后,是滿滿的底氣。
上海改革開放口述史相關圖書 巨雲鵬攝
經濟外向度高,參與國際合作程度深,在中美貿易糾紛的波譎雲詭中,上海發展“穩不穩”,凸顯其重。
合力一網通辦,讓辦事審批時間壓縮一半——還要再找新的痛點難點堵點
去年,上海著重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報告的十大指標,制定了一系列行動方案,推出了56項改革舉措,並狠抓落實,效果明顯,也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大幅躍升,從原來的78位躍升到第46位。
“78”這個落后位次,曾深深刺痛了上海,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大會小會常常擊一猛掌。畢竟,世行指標在中國選取的樣本,除了北京,隻有上海。軍令狀層層壓實,指標不翻身,涉及的部門領導甭想踏實睡覺。
世行關於營商環境評估的十個主要指標,分屬不同領域和單位,想有大幅改善,上海非得拿出抓鐵有痕的狠勁兒。
比如,去年3月,上海市工商局上線開辦企業“一窗通”服務平台,開辦時間由22天縮短為5天。
“開辦企業涉及到多個委辦局,比如稅務、社保、公安、銀行等等,每個部門有自己的辦事流程。”原上海市工商局局長、現任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學軍告訴大江東,“整個過程流程再造、系統重建,需要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談,每個系統都不一樣,大家半天半天地摳時間,看看能不能再擠出半天……能不涉及審批的,就不要審批,流程和環節上要努力減少。”
比如公安刻章管理,原來是企業先到公安局拿到刻章審核証明許可,才能到外面刻字社刻章,刻好以后印模,再反饋給公安,改革后兩個環節減到一個。
營商環境的優化,都是這樣一點點“摳出來”。
上海市政府網站上,一網通辦處在顯眼位置
“摳”的結果是:2018年,上海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00項、評估評審40項,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一半以上,獲得電力、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跨境貿易、納稅、登記財產等領域的辦事和審批環節減少30.5%、時間縮短52.8%。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應勇認為仍有較大空間,“在世界不同經濟體中,我們營商環境總排名是第46位,但辦理施工許可仍排在第121位!”
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實施計劃,提出了25項年度工作任務。對標最高標准、最高水平,針對短板弱項,“讓企業有更多的感受度和獲得感”。
李強曾叮囑區級負責同志,多為創業者考慮,推動流程優化再造,“目前很大比例審批事項都在區裡,區裡最容易發現‘一網通辦’的難點、痛點、堵點”。
而兩會才結束,2月1日,上海破產法庭便揭牌成立,破產審判工作將更專業、破產制度更完善。上海企業不只是“生”得容易,還能“退”得便捷。
科創板,在金融和科創之間搭橋——給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再踩一腳油門
中國股市有創業板、新三板,還要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為什麼——記者會現場,英國《經濟學人》記者提問。
“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決策。”應勇說,對上海而言,“是推動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結合點”。
仿佛是種呼應,就在上海兩會閉幕當天,証監會發布《關於在上海証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強調,在上交所新設科創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出自《上海証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征求意見稿)》 蔡華偉制圖
《意見》提出要鼓勵的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也正是上海高度聚集,大力發展的產業。上海表示要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著力培育一大批優質上市資源,針對科創企業的特點,完善市場機制,做好企業上市前后的服務保障。
科創板,給政府和市場帶來無限想象。
兩會期間,上海許多區領導、乃至街鎮管理者都提到,將大力支持和鼓勵科創企業發展,支持轄區內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通過科創板來壯大自己,“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念頭已經有了。
再說金融。按照國家戰略,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和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2018年,上海制定了金融業對外開放的32條具體舉措,上海新設各類金融機構68家,其中外資超過一半。上海將繼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
一手金融開放,一手科技創新,上海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油路都已打開,上路,開跑,加速,趁著東風勁吹。
為企業減稅降費,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政府的緊日子,一定過得值
優化營商環境,是為企業發展做好軟服務﹔減稅降費,才是真正的硬激勵。
先看一組數據——
2012-2017年,上海率先開展“營改增”試點,五年間累計為企業減稅3248億元﹔2016-2017年,累計為企業降費319億元。2018年,實施9方面18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為企業新增減稅降費超過500億元。
2019年,上海要實施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實施力度,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穩定社保繳費方式,在減輕企業負擔上取得新進展。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勵漪攝
據上海有關領導透露:“政府對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預期目標調低至增長5%,就考慮到對企業減稅降費這一重要因素”,同時今年政府部門一般性支出一律壓減5%以上。
話音未落,有關部門已有動作。
2月1號,上海市財政局網站一次發布6條消息,分別調整了上海市車船稅稅額、上海市房產稅房產原值減除比例、上海市城鎮土地使用稅第一至第五等級納稅登記稅額。
房產稅原值,減除比例由20%提高到30%﹔土地使用稅,降幅50%﹔再以車船稅為例,上海原來貨車車船稅稅額標准為整備質量每噸90元,本次調整為16元,降幅高達82%,已是稅法規定最低線。
如此力度,國內罕見。
2018年,一直被視為“國(企)強民(企)弱”的上海,民營經濟投資同比增長21%。好成績,激發的是更大的向好決心。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增強社會創造力,已是上海各界共識。
上海財稅會議提出,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取消低效無效支出,“除重點和剛性支出外,各部門其他一般性支出一律按不低於5%的比例減壓”。政府的緊日子,一定過得值。
上海海關大樓夜景 巨雲鵬攝
觀察中央決策層投向上海的殷殷期待,以及上海推進落實的狠勁兒,顯然,上海將迎來一個全面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猜測上海未來的悲喜,這必是一個重要維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