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宜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

山水變成“金飯碗”

本報記者 周小苑
2019年02月18日06: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作為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的核心城市,近年來湖北宜昌堅持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辯証法”,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化解落后產能、推動轉型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久久為功,做足了綠色發展的大文章。

     

  新年伊始,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沿線開始了新一輪的生態環境整治修復。根據規劃,2020年年底以前,宜昌市長江沿線1公裡內的134家化工企業將全部“清零”。如今,化工園區岸邊復綠已經初見成效,9公裡的長江邊將再現一條綠色生態廊道。

  破解“化工圍江”

  曾經的宜昌,化工產業佔全市工業比重達30.6%,是當地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長江宜昌段200多公裡的岸線上,分布著沿江化工管道1020公裡以上。全市化工污染佔工業污染排放的比重超過60%,企業離長江最近的隻有50米,加重了長江支流及干流總磷污染。

  為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2017年,宜昌市制定實施《宜昌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19年年底,長江及其支流岸線1公裡范圍內134家化工企業裝置“清零”的目標。

  從生產岸線變生態岸線,宜昌市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治。一年來,宜昌市強力推進“關改搬”,首批依法關停25家化工企業。與此同時,52個化工、建材、火電等高耗能、高污染新項目被拒之門外。

  長江岸邊的興發集團,自2016年開始,關停拆除了22套距離江邊較近的生產裝置,資產價值超過12億元。昔日繁忙的廠區,如今已后退900多米,形成了近800畝的綠化景觀帶。

  “雷霆萬鈞之下,宜昌化工產業產值佔工業比重下降至18%,‘化工圍江’格局得到根本改變。”宜昌市市長張家勝強調,“清零”並非一關了之、一搬了之。“‘關’是為了轉,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

  轉,就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精尖、綠色循環發展。

  騰退出岸線后,興發集團專注於精細磷化學品和前沿新材料研發生產,將傳統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做成了高端環保的精細化工產業。2017年12月9日,該企業集團榮獲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成為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湖北省唯一獲獎企業。

  “我市編制出台了《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化工產業項目入園指南》,分類整治10多個化工園。” 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循環化的轉化中來。

  目前,宜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增長迅猛,其產值佔宜昌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8.2%,首次成為第一動力,涌現出一大批行業“小巨人”:人福藥業成為亞洲最大的麻醉藥品研發和生產基地,東陽光紅霉素原料藥產能世界第一,華強科技醫用丁基橡膠瓶塞國內市場第一,微特電子、安琪酵母紛紛成為其行業領域內的國標起草者。

  對污染零容忍

  冬日清晨,夷陵區黃柏河畔,氣溫接近0攝氏度,凜冽的寒風刮得人臉生疼。清漂船上的畢家培瞇著眼睛,像雷達一樣,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尋著水草。

  黃柏河是宜昌的母親河,其供水區域內的經濟總量佔全市的近八成。過去,流域內礦山廢水排放、畜禽養殖等污染,導致水質下降,並一度發生水華。

  “2006年水葫蘆泛濫,一天可以撈70噸,整整干了103天。”畢家培是黃柏河清漂隊隊長,今年63歲的他從事清漂工作已經14個年頭。

  為了改變黃柏河流域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2015年,宜昌市決定成立黃柏河流域綜合執法管理局,啟動全流域綜合治理。

  市級設立10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實行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與水生態補償資金分配、磷礦開採計劃“雙挂鉤”。通過治理,黃柏河流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干支流河道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較整治前提高了8.34個百分點。這一措施還被水利部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談起如今的清漂工作,畢家培直言輕鬆了許多:“你看,現在連清漂船也換成了小船。”

  管住斧頭、守住山頭、護好源頭,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宜昌人的決心和責任。近年來,宜昌出台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新舉措:出台國內首個地級市環境總體規劃,並以人大立法形式對黃柏河全流域及城區34塊綠地、8處山體、2處水域進行永久性保護﹔實施《長江宜昌段生態環境修復和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在全國率先實行河湖長制,市內183條河流、11個湖泊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全覆蓋。

  為保障立法實施,宜昌全面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公安+環保”執法模式,在全國首創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執法監督機制越來越嚴厲,釋放出對環境污染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自2017年8月“環保+公安”執法模式啟動以來,累計偵辦破壞環境資源類刑事案件37起,刑事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57名。

  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每個周末的清晨,宜昌八中906班學生張建國和母親都會去江邊,參加“三峽蟻工”沿江撿拾垃圾活動。

  兩年前,市民李年邦發起“三峽蟻工”志願者組織,目前參與志願活動的市民超過2萬人次,撿拾垃圾總量近700噸,志願活動范圍已從城區江灘拓展到城郊及沿江風景區。

  如今,保護環境,全員護“綠”的理念,已在宜昌人心中扎根,成為宜昌人的共識。

  宜昌作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堅持分類化收集,農村垃圾處理率達95%﹔並開展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累計處理餐廚垃圾12716噸。

  為了讓百姓安享“綠色福利”,宜昌堅持“四季挖窩、三季植綠”,出台全域生態復綠總體規劃。全市復綠36843畝、植樹197.9萬株,5個鄉鎮、88個村分別獲“湖北省森林城鎮”和“湖北省綠色鄉村”稱號,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居全省市州第一。

  同時,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宜昌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綠水青山正成為強市富民的“金飯碗”。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支撐。”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營造綠色生態的道路上,宜昌始終在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8日 08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