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外孫與外公意外“相逢”,外婆聞訊泣不成聲……

麻辣財經很少講故事,但麻辣姐今天真的很想講這個故事,忍不住。
苦苦尋找外公半個世紀,卻在這裡意外“相逢”
沙馬拉達,彝語意為“開滿杜鵑花的山谷”,可山谷裡的日子並不浪漫。1958年7月,成昆鐵路開工儀式就在這個全線最長、海拔最高的隧道舉行。
53年前的秋天,韓禮芳這位河南小伙離開家鄉,告別妻子幼女,投身成昆鐵路建設。三年后噩耗傳來,韓禮芳在工地上犧牲。他沒有留下遺言,家人收到的是一張隧道洞口的留影,和一封尚未寄出的家書。
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韓禮芳的女兒早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后,韓禮芳的外孫母永奇降生,如今也已經長大成人。搜尋外公在大涼山的長眠之地,成了全家人幾十年的執念。韓禮芳在哪裡犧牲,又埋在了哪裡?由於時間久遠,沒有韓禮芳工作的具體地點,也沒有工友信息,苦苦尋找的結果,是沒有結果。
巧的是,母永奇參加工作后,成為中鐵隧道局的一名職工,這位33歲的年輕人由於表現突出,已經成為一線技術能手,國務院津貼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更巧的是,去年3月,正在新成昆鐵路修建小相嶺隧道的中鐵隧道局,組織黨員們重返沙馬拉達隧道。在隧道旁修葺一新的烈士陵園裡, 母永奇在“永垂不朽”紀念碑上,意外發現了外公韓禮芳的名字。那一刻,母永奇激動地撥通家裡電話,聽筒裡隻聞外婆的嗚咽……
在沙木拉達隧道北口旁的烈士紀念碑上,正面刻著“永垂不朽”,兩旁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詩句。韓禮芳的名字,就刻在這座紀念碑上。
祖孫兩代人,在新老成昆線上意外“相逢”,這個故事讓人心酸落淚,也令人感慨萬千。
沙馬拉達作為成昆鐵路的最高點,這裡海拔2244米,含氧量隻有內地70%,每年長達4個月冰天雪地,5級以上大風卷著砂石能咆哮半年。沙馬拉達車站曾試圖安裝鋁合金燈箱,沒挺到第三天就被吹變形。
在這片被外國地質學家認定為“死亡禁區”的山谷裡打隧道,暗河、斷層、泥石流隨處可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手持風鑽都是稀罕物,施工隻能靠大錘、鋼钎一點點鑿孔,人工爆破,沙馬拉達隧道往往一天隻能前進半米。而遇到了突然涌水、岩爆,工人往往難以躲避,僅一次泥石流,隧道裡就犧牲了正在施工的87人。
當年老成昆鐵路隧道施工現場。
施工條件惡劣,生活條件更為惡劣。中鐵隧道局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項目部調度主任鄭冬冬,是家中在成昆鐵路奮斗的第三代,他的爺爺鄭守禮離開河南溫縣老家,在沙木拉達隧道一干就是6年。在爺爺的回憶裡,修老成昆鐵路,施工隻能帶草帽、披蓑衣,20人輪流穿一雙水鞋,吃的東西要耗時4天從成都運過來。白天暴雨沖走了被子,夜裡帳篷又被大雪壓塌。早上出工號角吹起,雪堆裡站起一個“雪人”,而身邊的兩個雪堆,卻再沒有人起身。
就是在“中國人瘋了”的質疑聲中,1100公裡的成昆鐵路翻越深谷陡坡,耗時6年完工通車。這個與美國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岩石、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一起,被聯合國並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的工程,代價是幾乎每個車站旁都有一座墓地。僅在6.38公裡的沙馬拉達隧道,就犧牲了136人,相當於每前進一公裡就有21人訣別。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樣的詩句是成昆精神的寫照,也是今天修建新成昆時我們的底氣。”中鐵隧道局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項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瑞明說。
天塹變通途,凝結著幾代人的奮斗
也正是從小見証了鐵路修建時周邊鄉親們熱絡和期盼,子承父業似乎順理成章。
去年1月18日,中鐵隧道局20名年輕的項目黨員簽字,給總書記寫了這樣一封信——“50年前,我們很多人的父親或爺爺參加了成昆鐵路難度最大的沙木拉達隧道建設,那一輩鐵路建設者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豪邁氣概,把天塹變成了通途,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今天我們接過先輩的旗幟,承擔了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重任,決心傳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使鐵路早日成為沿線人民脫貧致富的‘加速器’。”
新成昆鐵路的小相嶺隧道,在沙馬拉達隧道30公裡外,此時正處於最艱難的施工時刻。
中鐵隧道局工程人員正在隧道施工。
“去年國慶后60多天,隧道的2號斜井涌水量近1300萬立方米,超過了一個西湖。專家戲稱,我們隧道局又要創造‘中華之最’——全國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張瑞明憨笑著說,現在涌水量已減到每天8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天抽走40個標准八道游泳池的蓄水量。“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修了這麼多‘世界之最’了,肯定不會給老一輩丟人的。”
被稱為“變形金剛大黃蜂”的三臂鑿岩台車,是鐵路隧道施工的先進設備。
50多年過去了,鐵路隧道施工條件早已天翻地覆。過去一切靠人力,勘測靠走,鑽孔靠手﹔現在無人機勘測,三臂全電腦鑿岩台車鑽孔,全是先進技術裝備。唯一不變的是建設者仍然要背井離鄉,四海為家。
鄭冬冬的父親鄭戰勝也在新成昆鐵路工作,是負責生產的分部副經理。“修鐵路就注定要漂泊。5歲前,我都不認識我爸。直到他站在我們家門口,我才知道這是我爸。”28歲的鄭冬冬腼腆一笑,“也不心酸,我小時候寒暑假都在項目部過的,算是提前游歷祖國大好河山了。”
“同樣是成昆鐵路第一長隧,小相嶺隧道長達21.8公裡,是沙馬拉達隧道的3.4倍,能讓新成昆鐵路少走繞山路,百姓出行時間就會大幅縮減。”28歲的鄭冬冬和妻子同在小相嶺隧道值守,小兩口將在今年4月迎來“鐵四代”。“爺爺知道我來成昆線,就囑咐我一句話,‘別怕苦,條件好了,更得好好干’!”
2018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8億元,中國鐵路運營裡程突破13萬公裡,其中高鐵運營裡程超2.9萬公裡,約佔世界高鐵總裡程的2/3,穩居世界第一。東北黑土地“變小”了,華北大平原“微縮”了,珠三角變成“近鄰”……以苦為樂,為的就是百姓出行更甜更樂。中國鐵路網,正在縮短中國人出行的時空距離。
隨著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2018年中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已增至33.7億人次,其中動車組發送旅客20.05億人次,相當於將非洲、歐洲、大洋洲的總人口運輸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正越來越多,“流動的中國”生機盎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