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推動外商投資法出台 給外商吃下“定心丸”

張懷水
2019年03月11日08:15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推動外商投資法出台 給外商吃下“定心丸”

  從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到設立自由貿易區,全面實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從舉辦廣交會,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到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優化營商環境。如今,外商投資法草案也受到了外媒的廣泛關注,中國對外開放將迎來全新局面。

  3月1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下午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

  外商投資法草案廣受熱議

  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全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856.1億元人民幣,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0.9%(折1349.7億美元,同比增長3%)。2017年,這一數據為8775.6億元。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表示,去年以來,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運行穩中有變,但我國堅持擴大開放,在放寬外商投資准入、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出台外商投資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舉措,給外商吃下“定心丸”。2018年,世界銀行將我國營商環境一次性上調了32位。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我們對外資實行的是“量體裁衣”,根據外資的性質制定吸引外資的政策,這種方法難以形成長效機制。“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水平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從建立法制化營商環境的角度入手,來提升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關於外商投資法草案的說明。3月1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下午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

  作為我國第一部維護外商合法權利的法律,外商投資法備受國內外媒體關注。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巴基斯坦《國際新聞報》指出,法案一旦通過,將取代中國目前的“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是中國進一步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舉措﹔英國路透社在報道兩會建議議程時,將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列在了第一位,並寫道:這將是會議議程的重點之一。

  《澳洲金融評論報》強調新法律不僅能幫助中國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保護外國投資者的權益,還將加強對在華投資外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由此可見,世界各國對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出台寄予厚望,並希望在推動法律出台方面,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能夠有實質性進展。

  WTO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表示,法案准備工作早就啟動,前期協調了至少三年。可以說法案中每一字、每一句都經過了審慎的思考和琢磨,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法案的很多條款都有直接體現公平競爭,比如說嚴禁技術轉讓,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新時期的開放,更加強調全方位和高水平,通過法律層面保護外商投資者合法權益,我認為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體現。”

  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不斷縮短

  長期以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一直是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合作的重要參照,而外商投資法草案也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寫進了法律條款當中,使得這項制度賦予了法律保障。

  實際上,為更好地吸引外商投資,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我國已經多次修訂負面清單,並且不斷縮短負面清單的長度。

  我國第一份負面清單來自上海自貿區,設立之初為190項,2014年調整減少至139項﹔2015年,在自貿區擴圍之際,該清單又減至122項,同時擴展到廣東、天津、福建等自貿試驗區。

  2017版負面清單擴展到11個自貿試驗區,並且與2015版相比,減少了10個條目,27項措施。負面清單進一步“縮短”。

  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以下簡稱2018年版負面清單)。2018年版負面清單長度進一步縮短,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由2017年版95條措施減至2018年版45條措施。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2018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答記者問時表示,2018年版負面清單的主要特點是全方位推進開放,一、二、三產業全面放寬市場准入。涉及金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專業服務、制造、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等領域。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寧表示,通過這次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新一輪開放將有力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這有助於營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資環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努力保持我國作為全球外商投資主要目的地地位。

  白明認為,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在未來的開放過程中,同樣是外商投資領域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負面清單的不斷縮短,准入領域不斷放寬,是彰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體現。

  外貿結構提質增效

  回顧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也更好地驗証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海關統計數據后發現,1978年以來,我國貨物進出口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海關總署的統計,1978年到2017年,按人民幣計價,我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高到27.8萬億元,增長782倍,年均增速達18.6%。其中,出口總額從168億元提高到15.3萬億元,增長914倍,年均增速為19.1%﹔進口總額從187億元提高到12.5萬億元,增長664倍,年均增速為18.1%。

  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等貿易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增長到1998年的53.4%。此后,隨著貨物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進,加工貿易佔比開始緩慢下降。加工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

  此外,產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據統計,1978年,我國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制成品出口佔46.5%。而到了2017年,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佔出口比重分別為94.8%和5.2%。

  霍建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外貿的發展是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領域。“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和消費的升級,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對於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復蘇,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談到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路徑,霍建國認為,聚焦外貿層面,未來一方面是要注重進出口的平衡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提質增效,也就是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要從質量、服務、技術、品牌等重要環節入手,培育競爭新優勢,助推外貿質量躍上新台階。“尤其要從供給端發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讓國際貿易新優勢替代以價格競爭為代表的傳統競爭優勢。”

(責編:楊曦、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