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園城市 未來之城

![]() |
人間四月,春暖花開。成都市民紛紛走向戶外,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為更好地匯集全球專家智慧,進一步提升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水平,4月22日,成都公園城市論壇舉行。國內外專家學者相互碰撞智慧火花,為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建言獻策,形成《成都共識》和《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文本,作為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指導依據。
構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成都先行先試,探索樣本,正逐步讓這一概念成為現實,成為城市可知、可感的一部分,讓市民充滿擁有美好環境、親近自然的獲得感。
探索思路 面向全球引智
前不久,成都舉行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項目國際咨詢成果評審會,從入圍咨詢機構(聯合體)規劃設計成果中評選出前三甲,為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提供重要參考。2018年,成都向全球發布征集公告,共收到來自中、美、英、法、荷等國家的機構報名。
好的規劃設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為更好地建設這座公園城市,成都積極探索思路、請教專家、制定規劃。
去年5月,成都在天府新區組建了全國首個公園城市研究院,建設公園城市專業智庫。為了做好理論研究,成都委托國內外權威研究機構,深化對公園城市指標體系國際經驗與趨勢研究、綠色生態價值等重大課題的持續研究,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一書,力圖逐步構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理論體系。
建設綠道 增進市民幸福
春風輕拂,從成都錦城湖出發,沿著錦城綠道一路向東,途經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濕地,可以到達江家藝苑的高迪主題藝術世界。湖中道、淺丘道、濕地道、林蔭道……錦城綠道通過多座跨線橋梁實現全域無縫連接,景觀與城市“慢行系統”互聯互通,成為成都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錦城綠道串聯天府芙蓉園、交子百業園、蜀道通衢園、蠶叢漁桑園、林澤杜鵑園等特色園,而這些園區又分別與宋代名畫《蜀川勝概圖》中的景點景致逐一呼應,再現了存在於名人書畫中的蜀川勝景。
錦城綠道是成都天府綠道的一部分。除了做好公園城市的研究規劃工作,近年來,成都也部署具體工作,落實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規劃,其中建設綠道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按照規劃,天府綠道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為主要內容,分為區域綠道、城區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為成都打造公園城市串起“骨架”與“脈絡”。建成后,天府綠道將覆蓋成都全域,串聯起成都境內的生態區、公園、小游園、微綠地,將整個成都變為一座巨大的“公園”。
此外,綠道一方面具備慢行交通、文化展示、體育健身、生態景觀等場景功能﹔另一方面,形成了時尚消費、文化創意、流量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實現了公園城市資產的“保值增值”。
多管齊下 營造宜居之城
全城增綠,讓綠色成為成都的底色是建設公園城市的重要一環。成都做好各種配套舉措,多管齊下,營造宜居之城。
為了公園城市建設的規范化、程序化,成都市系統制定了《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區保護條例》《成都市城市景觀風貌保護條例》,逐步構建起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法規體系,並充分發揮監督的職能,給重大項目的建設裝上“助推器”。
為讓公園城市的建設更有效率,成都整合多個部門的相關職責,組建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加強對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
同時,成都從源頭治理污染,捍衛生態。以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為內容的“三治一增”,立足於空氣、水、綠色出行、綠地等城市生態建設的基本面,深入到城市的每條“毛細血管”。
辛勤付出,收獲累累,未來可期。
成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的韌勁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定力與決心,不僅讓這滿園的春色溢出,更重要的是將它深植於這裡的每一寸土地,結出更多綠色果實,與扎根於此的千千萬萬市民所共享。
圖片來源: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廣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