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共享單車那酒勁一過 自行車制造商得了三種“后遺症”

吳凡
2019年05月06日08:19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共享單車那酒勁一過 自行車制造商得了三種“后遺症”

  共享單車的這把火仍在燃燒,只是火勢已不如從前。

  在這把火燒得最旺時,一度重塑了自行車行業的產業鏈,遠超行業預期的訂單量,讓大批自行車整車、零部件生產商(以下統稱自行車生產商)的財報爆發式增長,乍一看,傳統的自行車制造行業似乎又要煥發曾經的活力。

  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各品牌的互相“厮殺”等不利因素下,大批共享單車品牌相繼倒閉,整個資本驅動下的共享單車市場正逐漸進入下沉期。最先感受到共享單車“火勢減弱”的,自然也是自行車生產商,區別隻在他們騎上的是哪個色號的共享單車。

  多家自行車業內上市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報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海鳳凰(600679,SH)、中路股份(600818,SH)、信隆健康(002105,SZ)的業績均較去年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而且就整個行業來看,受到的影響還不僅於此。

  業績下滑只是明面

  今年一季度,久未傳出消息的ofo突然登上了“熱搜”,原因卻是它向上海鳳凰償還了一筆3000多萬元的欠款。當年它肯定不會因為這種事情上“熱搜”,作為資本曾經的寵兒,那時一輪又一輪的融資讓小黃車風光無限。

  如此懸殊的身份對比,也就發生在短短的兩三年中。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下半年起,ofo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2018年對於ofo來說更是難熬的一年:撤出海外市場、頻傳“賣身”消息、押金難退等負面消息纏身。

  ofo當前所處的窘境,也是共享單車行業發展遇冷的一個縮影。當多米諾骨牌倒下,自然也壓向了上游的自行車生產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單梳理了部分供應商的2018年業績,就可以看出明顯的下滑之勢:

  曾與ofo運營方東峽大通(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峽大通)建立合作的上海鳳凰披露,2018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018.02萬元,同比下滑73.73%﹔

  為優拜和共佰克等品牌供應自行車產品的中路股份,2018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6.79萬元,同比下滑83.8%,而且該公司自2009年起連續10年扣非淨利潤為負﹔

  另外與摩拜等品牌有合作的信隆健康,更是在年報中直稱“共享單車市場大蕭條”,公司去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也同比下滑76.14%,為1092.51萬元。

  在生產數量方面,信隆健康報告期內的共享單車訂單量相比上年同期減少90%以上,而因共享單車生產和銷售減少,上海鳳凰的制造業收入較上年同期下滑了48.79%。

  若排除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僅從共享單車市場對供應鏈的影響來看,影響這輪自行車生產商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方面:

  其一,即上文所提及的共享單車市場的“由盛轉衰”,進而“連累”自行車生產商﹔

  其二,是共享單車對傳統自行車業務的沖擊﹔

  其三,是一些共享單車品牌方拖欠部分廠商的貨款。

  市場結構遭受巨大沖擊

  當你看到城市中的大街上堆滿了顏色各異的共享單車,當城市中的某個角落又一次成為“共享單車墓地”。你是否曾想到,曾以“燎原”之態蔓延全國的共享單車,究竟被投入了多少輛呢?

  信隆健康在年報中給出的數據顯示,全行業累計投放共享單車超1000萬輛,覆蓋200個城市。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共享單車總投放量就已超過2000萬輛。

  相比之下,以往在中國每年8000萬輛的自行車產量中,內需也僅是2500萬輛上下。

  這兩個數字的對比人不難理解,自行車生產商們最多在短暫的猶豫之后,就會選擇將大量產能用來造共享單車,甚至滿負荷生產。

  信隆健康在2018年年報中描述了這麼一種現象:共享單車的投放使得國內市場迅速飽和,傳統自行車訂單需求大幅縮減50%以上。

  記者的理解是,在共享單車滿大街時,內銷市場的中低檔山地車、城市車需求急劇減少。

  信隆健康還提到一個現象:國內自行車組車廠及配件廠紛紛轉為制造共享單車,一部分其他行業的制造廠也陸續加入,低價競爭嚴重,國內自行車行業及市場結構遭受巨大沖擊。

  面對競爭,傳統大廠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造共享單車——你不做自然也有人做。

  但如今再復牌時,上海鳳凰看到了這種“偏袒”帶來的惡果:盡管共享單車快速發展給行業帶來了不少訂單,但也給傳統代步車的銷售帶來沖擊,行業的盈利水平未得到長期有效提升。

  上海鳳凰還表示,2018年以來,作為共享單車主要生產供給方的自行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因共享單車運營企業佔用了自行車企業大量流動資金,而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新品研發和市場開拓的投入嚴重不足。

  酒勁之后,日子還得過

  如果幾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還不代表什麼,可以看看行業的。

  據中國輕工業網發布的信息顯示,2018年,中國自行車、助動車及非公路休閑車制造業匯總企業單位數1069個,虧損企業數194個。

  而從整個自行車行業的效益看,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自行車企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438.1億元,同比下降14.9%﹔實現利潤11.2億元,同比下降24.4%。

  當年痛飲共享單車這杯酒的制造商還無法預料的是,在資本退燒后,一些品牌內部資金緊張,合作的生產商也遭牽連。

  比如,上海鳳凰業績下滑如此嚴重,一個原因就是ofo的“欠款危機”,2018年末,公司累計就其控股子公司(即鳳凰自行車)應收東峽大通及其關聯公司的有關款項,計提了壞賬准備4703.81萬元。

  “壞賬”也好,市場也好,損失已經成為事實。如今行業或許應該思考的是,喝完共享單車這杯美酒后,如何走好明天的路。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現在,消費者騎行共享單車的人較多,買或者使用傳統單車的人較少。共享單車對於傳統自行車行業的沖擊短期內難以恢復,長期來看機會也不多。宋清輝建議,這些廠商應該通過精細化、差異化運營模式予以調整。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還可以向高端化方向邁進,以挽回消費者。

(責編:楊曦、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