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數字化管理師成“香餑餑”,你動心了嗎?

李丹青
2019年05月14日08:28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字化管理師成“香餑餑”,你動心了嗎?

  31歲的黃祖勝在浙江義烏工作。過去一年,他的年薪從7萬元漲到25萬元,收到40多家企業的offer,成為名副其實的“香餑餑”。工作了七八年之后,黃祖勝的職業生涯如此大轉折的一個原因是,他有了一個新身份——數字化管理師。

  數字化管理師,正是不久前人社部等部門發布的13個新職業之一,是指使用數字化智能移動辦公平台,進行企業或組織的人員架構搭建、運營流程維護、工作流協同、大數據決策分析、上下游在線化連接,實現企業經營管理在線化、數字化的人員。

  去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34.8%。記者了解到,目前像黃祖勝這樣的數字化管理師已超過70萬人,分布在IT、互聯網、服務、制造、建筑、教育培訓等行業。

  薪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1∼3倍

  在義烏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工作時,黃祖勝發現很多電商創業型公司還在用傳統的管理方式,公司存在運作數據把控能力低、倉儲管理混亂、崗位職責不清晰等問題。

  擔任數字化管理師的黃祖勝做了3件事,將公司盤活,包括用數字化管理平台建立起清晰的組織架構﹔調整目標計劃方案,分解成有效的工作進度表﹔通過高層會議進行工作分離,完成統籌管理。目前,黃祖勝用數字化管理平台幫助10余家創業公司搭建起組織架構、人事結構和管理體系,薪資也漲了3倍。

  和黃祖勝不同,數字化管理師這個新崗位給了陳麗華新的職業生命。在廣東工作的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二胎休完產假回到公司后,陳麗華因職場不順一度陷入抑郁。她總是患得患失,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失業,直到領導委派了一個新任務——學習數字化管理師,推廣數字化辦公軟件。

  自學考取了數字化管理師証后,陳麗華解決了公司管理上的“老大難”——數據把控能力低。她用數字化辦公軟件在數字化管理平台上將各區業績做成了可視化圖,把公司的目標分解到各部門,部門再把部門目標分到個人,每周進行執行力評價,目標和任務更明確了,提升了公司的效率。

  數字化管理師這個新職業帶來的認同和成就感,遠遠超出了陳麗華的想象。

  近日,人社部發布《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87.23%數字化管理師薪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1∼3倍。

  實現高效化進而降本增效

  數字化管理師不僅為勞動者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也成為創業者數字化管理轉型的抓手。《報告》顯示,按照每10︰1的比例做數字化管理師人才配備的企業,比沒有數字化管理師的企業工作效率高出35%∼50%。

  創立月嫂公司的晏湘湘對此深有感觸。公司初創時,他覺得有無限可能。

  然而不到半年,晏湘湘就遇到了資金瓶頸,被迫裁員。為控制成本、提升效率,晏湘湘希望向辦公系統借力。多方比較后,他選擇了成為數字化管理師。

  通過數字化管理平台,公司實現了“派單——上門——追蹤——輔導”的線上服務,打造了“員工在線——關懷——培訓——激勵”的移動人事管理體系。目前公司擁有近400名月嫂、50名正式員工,在6個城市開設了8家門店。

  “公司的派單提速5倍,成本下降75%,問題響應速度提升10倍,單店成本至少節約1萬元。”回顧過往,身為數字化管理師的晏湘湘坦言,是數字化管理幫助實現經營管理的數據可視化、高效化,從而降本增效。

  “數字化管理平台在幾年間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實踐証明,轉型為數字化企業最核心的一步,就是要從觀念的創新開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告訴記者,要把企業中的人與數字連接起來,使傳統工作方式轉型為數字化工作方式,從而把人的價值、人的本性中的自我實現潛能轉化為創造力的發揮和工作績效的提高。

  將扮演管理協調的重要角色

  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人事學院系主任吳清軍看來,數字化管理師改變了管理中組織和人的關系,使企業進入雲和移動時代,未來數字化管理師在企業內部將會扮演管理、溝通、協調的重要角色,在任務分配、績效管理、團隊協作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的實施,需要具有數字化思維和專業技能的管理人員。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經濟學博士胡麒牧認為,未來隨著消費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成功的商業模式將更傾向於用戶中心的定制化,競爭中考驗的是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培養更多數字化管理師,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將助力企業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告訴記者,過程中職業細化必然產生,數字化管理師等新職業為80后新生代的青年群體創造了比較好的就業機會。

  對於這一觀點,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於鳳霞表示認同。她認為,新就業創造了增量,也提高了就業的質量,是對個人成就感的滿足,因此應當繼續促進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發展。

(責編:蔣琪、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