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沒人收到搶著要,從地頭賣到創品牌

和田棗成長記

本報記者  白之羽
2019年07月08日05: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顆和田棗可以多吸引人?

  在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與歌舞表演、美景美物相映襯,和田紅棗引來諸多中外游人的目光,成了北京“扶貧館”裡的明星產品。

  一顆和田棗如何走到今天?

  從“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走到世園會,從農民自家食用到市場熱捧再到面臨價格“過山車”,和田紅棗發展的背后是農民的富足與糾結、產業的思考與探索。

  田間地頭有了致富果

  見到李德振的時候,他正頂著大太陽,在地裡打理棗樹。紅棗種植沒什麼巧辦法,隻能靠人工一點一點來。

  李德振是和田地區洛浦縣拜什托格拉克鄉伊斯勒克墩村的村民,1992年從河南老家搬來和田后,一直靠著土地謀生。在他的回憶裡,村裡之前就有紅棗樹,大部分棗是自家吃或者送給親戚朋友。“如果還有多的,就用麻袋裝上運到巴扎(集市)去賣,那會兒一公斤隻能賣到兩塊錢。”

  不過,由於特殊的生長條件,和田棗的優質品質慢慢得到了市場認可。李德振發現,2000年之后,開始有人來村裡收棗了。“算下來比種洋蔥多賺不少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幾年時間裡,和田棗一下子火了起來。“2004年開始,外地棗販子來村裡收棗,都是提前一年交好定金,來年直接把車開到地頭去過秤。”李德振說,等到了2008、2009年,濕棗一公斤25元的收購價,幾乎讓整個村子都富了起來。

  對那個被稱作和田棗“黃金年代”的時期,李德振記憶猶新,也帶著滿眼的笑。

  地方企業亮出新名片

  就在伊斯勒克墩村的棗農們為一年高過一年的紅棗價格歡欣鼓舞的同時,在和田地區的另一處,紅棗正從地頭收獲到車間,經過加工后包裝成商品,以一種更成熟的形態走向市場。

  由於不在生產旺季,加上是周末的休息時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和田昆侖山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隻有十來名工人在清理廠房、維護設備。公司副總經理劉文強介紹說,自動化生產線在紅棗的收獲季幾乎停不下來,經過粗選、洗果、揀選、干燥、分級等多個環節,地裡的紅棗成了包裝精美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作為一家擁有20萬畝紅棗生產基地、每年紅棗加工能力5萬噸、在2016年登陸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昆侖山棗業公司的成立初衷,卻只是幫當地紅棗找個銷路。

  沒有品牌就試創品牌,沒有包裝就請人設計,沒有市場就艱難開拓……從一線城市贈送試吃開始,從最初的1噸小訂單開始,從沒錢打廣告到遍布全國主要城市的營銷宣傳,和田棗終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追求品質成為新目標

  雖然紅棗得到了市場認可,但價格的變化比預期來得更突然一些。

  2015年時,李德振發現,“紅棗一下子就不好賣了。”“一方面是紅棗供大於求,另一方面是品質需求提升導致的低端紅棗滯銷。”劉文強說。

  於是,在2015年這個時間節點,紅棗價格開始下行,經營開始調整。

  在加工端,延伸產業鏈成了不錯的選擇。2015年,昆侖山棗業公司旗下的新疆昆玉酵素有限公司成立,能夠消耗更多紅棗初級產品,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加產品附加值。

  在銷售端,品牌經營的思路正深入人心。李德振告訴記者,去年剛成立的支青紅棗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出的“支青”品牌,在收獲季已經贏得了市場的好評。

  在合作端,消費扶貧正成為和田紅棗的重要出路。今年3月18日,“北京市消費扶貧產品專區”和“和田地區特色產品專櫃”在北京物美超市沁山水店啟動。越來越多的和田紅棗,在北京對口援疆的支持下,走進北京的門店超市乃至世園會現場。

  而在最上游也最根本的種植端,科學種植已經成了棗農們的共識。“有品質才有口碑,有口碑才有銷路。”李德振說。

  紅棗的低迷價格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並不妨礙和田人的努力和改變。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和田紅棗的故事還在繼續,前景依然被看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8日 12 版)
(責編: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