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垃圾分類,能否分出一片財富藍海?

2019年07月16日08:31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垃圾分類,能否分出一片財富藍海?

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迎來最嚴垃圾分類措施。

基於對垃圾圍城惡果的清醒認識,對於垃圾強制分類,上海市民有著較為充足的心理准備,普遍不反感此次“強制”。與此同時,敏銳的商家們驚喜地發現,一片新的財富藍海正在形成。

垃圾分類催生的生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垃圾分類實行以來,直接帶動了各類相關生活用品的銷量直線上升。

蘇寧大數據顯示,6月25日至7月2日,在蘇寧拼購平台,可分類垃圾桶6月銷量環比增長157.4%,上海地區增長則翻了12番。

除了購買分類垃圾桶外,還有不少人在垃圾分類的困難面前認輸,直接選擇了垃圾處理器來粉碎濕垃圾,省去分和丟(垃圾)的煩惱。蘇寧大數據顯示,6月25日至7月2日,垃圾處理器和垃圾分類標識銷售分別同比增長6528%和235%。

“我最頭疼的就是定時定點投放的問題,畢竟我們上班朝九晚九,經常會趕不上垃圾投放的時間。”與市民黃璐儀有著同樣困擾的上班族不在少數。於是,代扔垃圾的服務應運而生。

上海一家便利店的門上就貼著這樣一張代扔垃圾的廣告單,明碼標價地進行包月服務:“1、2樓住戶每月30元,3、4樓每月40元,5、6樓每月50元。”該店主認為,推出這項服務既能賺點外快又能方便居民。

以此為突破口,餓了麼也在平台上增加了一項代扔垃圾的業務。上海地區的用戶可以在餓了麼外賣APP主頁的跑腿服務中啟用該項業務,每單13元錢,跑腿的距離不超出3000米。不過,餓了麼也在宣傳頁中標明,這項服務僅限於代扔,而對廢棄物的分類還是要由用戶自己進行。

此外,垃圾分類的需求還催生了一種新職業——“垃圾回收網約工”。

據媒體報道,承包了上海南京西路一幢寫字樓垃圾清運工作的劉東(化名),閑暇時間在手機上接單,騎三輪車上門回收周圍居民的可回收物。

據劉東介紹,“互聯網+垃圾回收”業務他已做了近3個月,接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多。“隻要跑得勤快,月入過萬元沒問題。”

在痛點中尋找創業的空間

有痛點就有空間。許多創業公司也瞄准這一點,全力搭上垃圾分類的“順風車”。

支付寶、微信在7月1日之前就已經相繼推出了各種“垃圾分類”小程序,企圖搶佔這一風口的第一波流量。

其中,支付寶還在“城市服務”中開辟了“垃圾分類回收”專欄——易代扔,服務內容包括家電數碼回收、生活垃圾回收、大件付費回收等上門回收服務。而拼多多則是在銷售上做功夫:對分類垃圾桶進行補貼銷售,成績不俗。

除了上門服務,智能垃圾回收櫃賽道競爭也十分激烈,最近已經瀕臨破產的“小黃狗”也因為垃圾分類又火了一把。

作為一家環保企業的創始人,徐鵬正在籌劃一項關於人工智能垃圾分類的業務。“我們的項目是將社區、醫院、大學、政府機關、產業園區的垃圾變廢為寶。我們會將餐巾紙、筷子、外賣盒、尿不濕、紡織物品進行自動分解,如此一來,一噸的垃圾我們可以減量80%~92%。如果是廚余垃圾,我們會將其做成有機肥料,一噸的廚余垃圾大概可以產出100~200公斤的有機肥料。”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紛紛通過再生資源回收設備來跑馬圈地。這些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設有各種可回收資源的投入口,包括紙類、紡織物、飲料瓶、金屬、塑料、玻璃等回收類別。

按照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計劃,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北京、天津等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年該市場將釋放出200億元到300億元產能,10年內,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到3000億元。

謹防新一輪投資亂象

盡管垃圾分類最近熱了起來,未來市場空間也極具想象力,但實際上,垃圾分類在中國已經推行了19年,在這條路上,實際推進過程中並不順利,已有不少企業在負重前行。

早在2015年~2017年,“互聯網+廢品回收”就經歷了從絢爛到寂靜逝去的曇花一現。這一階段大部分的公司以面向居民提供預約上門回收服務為主,包括由阿裡領軍、含著金鑰匙出身的9貝殼,以及再生活、閑豆回收、回收哥等,上述企業目前要麼停止了回收業務,要麼隻針對商家及企業開展回收,或是將運營重點轉向了生活商城、家電維修的增值服務。

這類模式的軟肋在於高企不下的上門回收人力、物流及分揀成本,加上賺差價的單一盈利模式。隨著泡沫的退去,不光是創業公司,連帶整個行業也會逐漸在市場中沉寂。推進難的背后,是垃圾分類意識的缺乏和被忽略的產業鏈條。

日前,有市民在“民意直通車”實時互動平台上留言:一些老小區,垃圾分類還沒真正搞好,商業機構千奇百怪的設施已經布局進來了,對推進垃圾分類是否真正有用?以前也發生過各種騙局、丑聞的,打著公益旗號的商業設施進小區,特別是老人多的老小區,街道社區要非常謹慎。

除了智能垃圾桶外,各種新式的“垃圾分類設備”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如垃圾袋發放機、智能感應垃圾房等,另外很多小區還有了“兌換禮品發放機”。

這些機器五花八門,各種品牌、各種功能讓人眼花繚亂。那麼,這些五花八門的智能垃圾設備是怎麼走進小區的?相關部門有沒有進行過考察論証,公開征集居民意見?這些智能垃圾桶,對垃圾分類到底用處有多大?

留言的市民指出:“垃圾分類引入第三方企業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能沒有考察、沒有論証、不征求居民意見,就拍板引入。為老百姓提供服務,相關部門要把好關,確保提供的服務沒有挖坑、老百姓確實需要。”

如今,垃圾分類相關產業站在這個風口之上,到底是“飛上天”還是“摔下地”?這一切還需要時間去証明。(記者 錢培堅)

(責編:庄紅韜、孫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