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麥草方格裡的中國治沙奇跡

—中國“沙漠鐵路”中衛工務段固沙林場治沙播綠紀實

2019年08月23日08:36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沙坡頭8月23日電(張玫)茫茫的騰格裡沙漠歷來是遷客騷人的話題。他們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等抒發顛沛流離的傷感,以“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等詩句寄托守衛邊疆之志。然而美麗的騰格裡沙漠不止有詩詞裡描繪的迷人景色,還有風吹沙石的艱難挑戰。大漠孤煙的景色隻因風沙能埋沒一切。包括鐵路。

然而如今,當你乘坐包蘭鐵路上的列車穿越騰格裡沙漠,兩岸壁立,一水中流,一條寬寬的綠色林帶隨沙丘連綿起伏,樹林外高低錯落的是一片片麥草方格沙障,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頑強地生長,新的麥草方格向著沙漠深處延伸,訴說著中國西北治沙的智慧和歷史。

沙坡頭沙漠風景 (張玫/攝)

治沙,從包蘭鐵路開始

治沙,是從包蘭鐵路開始的。

1958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前夕,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全線通車。

包蘭鐵路是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中衛境內六次穿越沙漠。那時的包蘭鐵路沿途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極低,干沙層厚達10厘米至15厘米。曾有國外專家預言:包蘭鐵路“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

然而,如今在騰格裡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上,這條沙漠鐵路已暢通無阻61載。站在沙坡頭沙丘上北眺,包蘭鐵路過往的列車,恍若一條耀眼的星河,閃爍在天際。

包蘭鐵路上的列車正在平穩運行 (張玫/攝)

治沙奇跡,由“不起眼”的麥草方格創造

“麥草方格的出現是個偶然。”沙坡頭中衛工務段高級工程師郜永貴告訴人民網記者,在固沙治沙初期,因自然環境異常惡劣,植物固沙行不通,林場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場大風過后,都被掩埋殆盡。“治沙這個難題是個世界級難題。”郜永貴說。

一天,職工們正在休息,隨手撿起了駝隊洒落下的一捆麥草,便用鐵鍬把這團麥草深深插進沙子裡。大風過后,其他種下的草本植物悉數被黃沙吞噬,唯獨這捆麥草堅強地挺立在沙丘之上。“這一發現,讓職工們喜出望外。”今年已經75歲的固沙林場第二代場長張克智回憶。這偶然的“一锨草”開創了治沙歷史。

在一次平鋪式沙障試驗中,固沙團隊選用麥草和稻草做材料平鋪在沙上,但風一吹,麥草就吹跑了。在一次工作閑暇時,林場職工在沙漠中偶然扎了“人定勝天”“中衛固沙林場”幾個字,之后竟意外發現幾個字當中,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

“寸草遮丈風”,經過艱苦的探索、試驗,治沙人以當地豐富的麥秸為材料,終於創造出了“麥草方格”固沙法,終於擋住了流沙進攻的腳步。

從此,蜚聲世界的“麥草方格”固沙方法被廣泛應用在了固沙事業上。

包蘭線鐵路兩旁的麥草方格 (張玫/攝)

治沙,要有愚公之志

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好品質叫“愚公精神”。治沙,也同樣適用。

草方格固沙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完的事情。“用鐵鍬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組成一個個1米乘1米的正方形十字網格。再把網格中央的沙子分別推到干草周圍,對麥草方格進行加固。在干草附近撒上草籽,等下了雨慢慢地就會長出更多沙生植物了。”郜永貴說。

如此廣袤的騰格裡沙漠上,想要治好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沙漠條件異常艱苦,尤其在夏天,這裡的溫度足足能達到四五十度。林場工人一格一格地扎,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成了包蘭鐵路兩側壯麗的草方格沙障。

經過幾代鐵路治沙人20多年的努力,包蘭鐵路已基本擺脫了流沙的威脅,流沙上道的情況改善了很多。從此,包蘭鐵路不再害怕被風沙所淹沒。

如今鐵路兩側大片的人草方格裡長滿了沙生植物。“這一治沙成果在當時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郜永貴說。

治沙,守護的不僅是一條鐵路

治沙人,守護的不僅是一條鐵路。在49歲的郜永貴的講述中,治沙工作只是一個開始。

從1958年開始,固沙林場每年都要組織大量的職工和農民群眾進行大規模固沙施工。除此之外,1967年他們開始興修水利,在半流動沙丘地帶開發水澆地,還建起了試驗性質的果園,進行沙漠的開發和利用研究,為寧夏乃至我國三北干旱沙漠地區引水治沙樹立了成功的樣板。

到了70年代初期,固沙林場又啟動了引黃提水治沙工程,把黃河水引上了100多米高的流動沙嶺﹔用機械和人力削平了上萬座沙丘﹔把樟子鬆、國槐、紅柳、沙棘等種上了沙丘……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在騰格裡沙漠前沿建起了一個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組成的“五帶一體”治沙防護體系,取得了鐵路治沙的標志性成果,徹底實現了“沙退人進”的偉大壯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治沙成果而來的是看得到、摸得見、實實在在的社會和生態效益。治沙后的沙坡頭風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中國人的治沙“魔方”——1米×1米的“麥草方格”也讓人類第一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了流沙面前,1977年的聯合國全球沙漠化會議上,中國代表被請上講壇介紹“麥草方格”固沙法,目前這種方法還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推廣和應用。

“沙結皮”固沙途徑書寫中國治沙智慧新篇章

1994年,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向中衛固沙林場頒發“全球環境保護500佳”榮譽証書。2011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鐵道代表團來到沙坡頭,對沙漠鐵路的建設、養護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高度贊揚了中國鐵路在治沙護路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國的治沙“智慧”沒有驕傲停止進步。固沙林場的技術人員又發現了足以可以改寫固沙歷史的一個現象:麥草腐化后,能夠形成沙結皮。他們在對沙結皮的形成進行深入研究、反復試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利用黏土壓沙(綠洲耕作土)制作人工沙結皮”的新技術,充分利用黏土遇水后快速產生結皮的特點,把固沙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繼“麥草方格”之后的固沙新途徑。

如今,在包蘭鐵路709公裡到716公裡區段,技術人員制作出7萬多平方米的沙結皮。經過雨水滋潤,這片沙結皮上已經長出了郁郁蔥蔥的植被。

包蘭線軌道全景 (蘭州鐵路局供圖)

數字無言,彰顯巨變。60多年來,中衛固沙林場職工扎設半隱蔽式格狀草50萬公畝,培育沙生植物1億多株,在騰格裡沙漠植樹造林253.5萬多畝,建設林區面積56612.4畝。在沙層厚度達86—100米的鐵路線路兩側,建起了長16公裡、寬800米的治沙“五帶一體”防護體系。

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鐵路治沙人就像“麥草方格”一樣,艱難而又頑強地向沙漠縱深挺進,締造了了一方又一方“綠色傳奇”。沙坡頭,一個不毛之地造就了一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人類在肆虐的沙害面前展示力量和智慧的精神高地,也成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范例。

(責編:王仁宏、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