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長三角見証高質量發展:勇立潮頭再爭先

本報採訪組
2019年09月09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勇立潮頭再爭先(長三角見証高質量發展)

開欄的話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領先,科技創新優勢明顯,開放合作協同高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鎮鄉村一體發展,公共服務日趨完善,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初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長三角見証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講述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故事,敬請關注。

長江,漱冰濯雪,一路奔涌,在東部的三角洲地區孕育出萬千氣象。

這裡月納稅額逾億元的高樓廣廈數以千計,年專利申請量超百件的創新工廠不勝枚舉﹔這裡擁有最多的“中國天然氧吧”、最小的城鄉收入差距……

長三角,人杰地靈,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中國1/4的經濟總量。

長三角,是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間”、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區,成為新時代中國昂首闊步的生動寫照。

“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旨演講催人奮進,昭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將踏上新的征程。

為什麼長三角能夠率先發展?本報長三角調研採訪組進工廠,訪農村,遍尋由“八八戰略”升華而成的戰略資產,破譯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終極密碼。

模范生干在實處——

踐行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放眼長三角,滿目的“中國第一”“世界之最”。

安徽合肥高新區,橫貫東西的雲飛路也是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以及首台光量子計算機均誕生於此。

乘坐高鐵向東行進1小時,便是古都南京。揚子江畔,新一代通信技術正在一個名為“紫金山”的實驗室裡悄然起步。實現萬物相聯、天地融合,傳輸速率大幅提升……紫金山實驗室瞄准的,是國際一流,是產業空白,是創新的“無人區”。

繼續向東,上海浦東新區上飛路919號,巨型工業“產房”內,數以百萬計的零部件經拼裝、鑽鉚、噴涂之后,聚合成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3公裡外的浦東機場,見証了它的一飛沖天。凝結著近14億人、半個世紀的國產大飛機夢,終在這裡實現。

跨過杭州灣,是島礁眾多的舟山群島。在這裡,高達380米的世界最高輸電塔“穿上”國產石墨烯“盔甲”,耐鹽霧壽命超過6000小時,防護壽命是傳統涂料的兩到三倍,中國率先完成了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工程化全鏈條。

從大國重器到前沿科技,從傳統產業到高新材料……創新之箭,穩中高質量發展的靶心,讓長三角在搶抓戰略機遇中獨佔鰲頭。以上海張江為例,國家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全國每10個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就有1個在張江﹔全球醫藥10強企業,有7家落戶張江。

這是一個世人矚目的創新高地,聚集著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佔全國的1/2、1/3。

然而,長三角的關鍵詞並不僅有“創新”。

——煙柳畫橋,風帘翠幕﹔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這裡是國際都市圈,更是生態留白的綠色家園。

江蘇泰州,63歲的靖江富陽社區居民黃滿根喜歡到附近的濕地看白鷺,吹江風,“我們是上海的后花園,在這裡生活才愜意呢!”靖江50多公裡長江岸線,1/3被劃定為生態岸線,居民交口稱贊。

新安江,如同一個巨大的冰箱橫臥在長三角懷抱,讓炎炎夏日裡的浙江建德擁有17攝氏度的江水、17攝氏度的氣溫。這裡2018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累計346天,“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名不虛傳。

綠意盎然,是走訪長三角最直觀的感受。僅去年,上海新增的立體綠化面積約等於56個標准足球場﹔江蘇太湖治理連續11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浙江新增的珍貴樹木可種滿172座北京香山﹔安徽城市黑臭水體消除了八成以上……公路像旅游帶,農村似大花園,步道是綠蔭廊,長三角處處透出綠的底色。

——守望相助,推牆搭橋,互聯互通,斷頭路一點點被打通,長三角回蕩攜手共進的交響。

13億人次,這是長三角鐵路網去年的旅客發送量。中國最密集完善的高鐵網,讓滬蘇浙皖之間不斷推進“同城化”,實現“一日游”。

手握久了,話就多﹔走得勤了,情就深。“過去我們主動‘傍大款’,現在滬浙‘兩頭熱’。”浙江嘉興平湖農開區常務副主任戚紅炳對協同發展如數家珍,滬嘉交界的兩座山塘村合辦“鄉村馬拉鬆”,合建4A級景區,合做農業項目,“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給嘉興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跨區域營業執照“一日辦結”,跨區域科創“飛地”資源共享,界河上設立“聯合河長”,重污染啟動應急聯動……從“孤軍作戰”到“抱團發展”,長三角辦好“一張卡”,共認“一個章”!

——對標國際一流,開拓全球視野,“中國與世界握手”,長三角是一個暖意融融的會客廳。

在上海,跨境貿易隻需“單一窗口”,企業報關平均用時從2014年前的平均24小時縮減為現在的半小時。

在蘇州工業園區,境外投資企業備案也隻需“單一窗口”,3億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資項目在當地就可完成審批。

從成立全國第一家保稅區,到開張第一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從出台國內第一份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到打造跨境經貿的“單一窗口”,長三角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上海已擁有5萬多家外資企業、677家跨國公司總部﹔江蘇外貿規模穩居全國第二﹔浙江寧波舟山港吞吐量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一﹔安徽進出口總額首破600億美元……擁抱太平洋,走向全世界,長三角吸引了全國39%的外商直接投資,正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駐足時間越長,越覺得“有料”,這裡的城鄉協同、服務共享讓百姓嘗到了“甜頭”。

去年4月起,湖州中心醫院與各社區醫院全面推行雙向坐診、自動轉診,居民看病“最多跑一次”,醫療服務更有溫度。今年6月起,長三角29個城市實施醫保“一卡通”,三省一市1200余家醫院可以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5萬人率先享受就醫“大禮包”。

不僅是醫療,7個城市率先實現地鐵“一碼通行”,14個城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7個城市開展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民生福祉越來越多,惠及千萬百姓。

在“八八戰略”等重大戰略引領下,這片38.5萬平方公裡的熱土,正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模范生”。

排頭兵銳意創新——

點燃新引擎,激活新動力

長三角憑什麼能夠率先邁向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劍看來,長三角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模范生”,基礎好是客觀原因——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多年高速發展中積澱下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科技文化、先進的體制環境。

三省一市,單拎出來一個,都是響當當的角色:上海是開放前沿、創新高地,江蘇實體經濟強勁,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厚積薄發的科技資源。

固然擁有先發優勢,但也逃不開劣勢——越是發展靠前,越早遭遇“成長的煩惱”﹔越是步入坦途,越易陷入“路徑依賴”﹔越是領航探路,越無成熟經驗可循。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蘇州比全國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走訪長三角,不少人和蘇州市市長李亞平擁有同感。受內外部壓力雙重影響,上海自2008年起連續7年增速低於全國水平﹔以出口貿易見長的浙江,面臨訂單減少、經濟減速的考驗,甚至有人建議暫緩升級、先穩GDP……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速度焦慮”伴隨“轉型彷徨”,雙面夾擊,考驗著長三角人的智慧和勇氣。

“路總是有的,路就在腳下,關鍵是要通過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新供給引領需求發展,為經濟持續增長培育新動力、打造新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前后數次赴長三角調研,為三省一市撥開迷霧,為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長三角干部群眾披荊斬棘,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大膽探索、砥礪前行。

——把握“舍”與“得”的辯証法,長三角秉持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今年4月初,杭州灣一樁“婚事”引發圍觀——大江東產業區和下沙開發區合並,設立杭州錢塘新區。

新區一成立,地盤擴大不少,成片農田濕地是不是能開發了?不少企業躍躍欲試。

“今后,畝產效率做乘法,企業數量做減法,耗能污染的都要撤掉。”新區管理者的態度給不少人“潑了盆冷水”。即便是一家年收入百億元、年創造稅收10億元的大型橡膠公司,也同樣吃了“閉門羹”。

這樣的“不近人情”司空見慣。浙江湖州長興太湖度假區,2010年就已成立,直到2015年,項目談了一兩百,落地的卻隻有兩個,絕大多數都被資源環境的“門檻”擋住了﹔地處安徽宣城的郎溪縣,盼著承接產業轉移,可項目送上門,干部卻不鬆口:“檔次低的不要,設備落后的不要,不符合主導產業政策的不要。”

“不近人情”的背后,是辯証看待“舍”與“得”的觀念嬗變,是對高質量發展的執著篤信。

有舍才有得。“對從不缺乏投資青睞的無錫來說,把GDP搞漂亮一些並不難。少關幾個污染大的利稅大戶,或者放低要求,‘撿到筐裡都是菜’,都能奏效。”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直言,“但是,我們要的GDP,必須是高質量的GDP!”

懂得正確地舍,才能有高質量的得。靠著對項目的嚴格把關,湖州長興等來了既不破壞“綠水青山”,又能造就“金山銀山”的好項目——投資達251億元的太湖龍之夢樂園﹔靠著對產業轉移的把關守門,郎溪縣迎來了數家投資均在5億元以上的現代紡織企業,織機設備更新提高兩代以上水平。

——解開“破”與“立”的方程式,長三角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優化經濟結構。

裝卸碼頭化身水下攝影棚,鍋爐變換為數字電影綠幕,湖邊的排污管讓位給音樂噴泉……誰能想到,過去長年冒煙的無錫雪浪軋鋼廠,變成了年產值近60億元的“華萊塢”。

不破,不立。如今,“精彩蝶變”的好戲輪番上演,折射出各地對優化經濟結構的不懈追求。

於長三角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非“沙盤推演”,而是緊迫的現實所需。歷經高速增長之后,資源、空間顯得彌足珍貴。沒有義無反顧的“騰籠換鳥”,哪來浴火重生的“鳳凰涅槃”?推進供給側改革,靠“嘴皮碰嘴皮”“文件到文件”搞不成﹔眉毛胡子一把抓、良莠真偽一刀切,也行不通。到底什麼是真把式?

“用好工業企業績效評價這把‘金鑰匙’!”2012年起,嘉興平湖市使出妙招:拿出畝均能耗、畝均稅收、單位能耗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這幾把“尺子”,把全市千余家企業“打量一遍”。

兩年之后,照著“成績單”,對企業的用水、用電、用能等進行差別化配置,企業要麼轉型升級,要麼退出市場。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后,建造現代化標准廠房,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幾番下來,平湖經濟開發區的畝均稅收已經高達53萬元,實現了幾何級增長。

“以畝產論英雄”“以創新論英雄”……在長三角,不少地方如平湖一樣,以全新的考核機制開路,用市場力量倒逼,退出低端無效產能,擴大中高端有效供給,經濟結構實現整體升級。

——瞄准“強”與“融”的關鍵點,長三角點燃創新引擎,加快轉換增長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長三角的創新“家底”豐厚,如何把“家底”變成“資本”,核心技術不再受制於人?瞄准問題、補足短板,長三角各地揚鞭奮蹄,向創新要效益,收獲了不竭的增長動力。

讓創新能力強起來!

“增強基礎研究的策源能力,到水壓足夠高的時候,一定會溢出來。”上海張江科學城將同步輻射光源項目、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等諸多大科學裝置收入囊中,吸引一大批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一系列原始創新成果呼之欲出。

讓成果轉化融起來!

酵母核苷酸,一款有助於增強嬰幼兒抗菌能力的“神秘配方”,已被添加到全球1/4的高端品牌奶粉。這項源於實驗室的技術能走向市場,離不開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鼎力相助。2013年12月成立的研究院,主要使命有兩個:打通成果轉化堵點、化解企業研發痛點。5年多過去,研究院年均技術轉化超過1000項、衍生孵化企業超過100家。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向融合”,助力江蘇實體經濟再上新台階。

——走好“放”“管”“服”的平衡木,長三角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敢為天下先。

我們看到了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改革魄力。

上海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九成事項實現“隻跑一次、一次辦成”﹔江蘇打造“不見面審批”,八成以上審批事項實現“不見面”﹔浙江承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讓數據和干部多跑路、群眾和企業少跑腿﹔安徽先后推出“証照分離”“一網一門一次”等改革……為讓市場主體呼吸自在、輕快前行,長三角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商關系既“清”也“親”。

我們也感受到擺脫束縛、巧破藩籬的改革韌性。

“遇到困難不退縮,先問問為什麼不行。”靠著這股認真勁兒,上海自貿區大力推進海關監管創新,將藝術品進境展示的辦理時間從30天壓縮到最快7天,創造出藝術品年進出境貨值5年間由30億元攀升至80億元的成績。

先試先行、問題導向,長三角各地主動疏通制度堵點,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贏得企業的稱贊、市場的青睞。

我們更領略到他們“共下一盤棋”的合作情懷。

G60滬昆高速最東端350公裡,是一條近乎筆直的路,它與北邊全長160公裡的滬蘇湖高鐵,“夾”起三省一市的九座城市。2016年以來,這裡有了一個響亮的新頭銜——G60科創走廊。“九兄弟”合力打通“走廊”,就是為了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對接規劃、加強合作、統一市場,讓科研創新等要素資源充分流動,實現互利共贏、優勢互補。

新安江,源安徽,入浙江,著名的千島湖風景區點綴江上。上游安徽仍需脫貧攻堅,下游浙江堅決防污治污,利益如何調和?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億元對賭水質”的制度設計,開啟了中國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的“新安江模式”。如今,不僅是新安江上下游聯動,長三角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都有協作小組,標准統一、信息共享,執法做足“聯”字文章。

獨行快,眾行遠。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區域協同,增強要素配置能力。打通“斷頭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接公共服務,讓百姓生活更便利﹔部署聯防聯控,共同打造綠色生態……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三省一市群策群力,高質量一體化建設的鼓點緊湊響亮!

先行者闊步向前——

積蓄新優勢,續寫新輝煌

“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

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考,三省一市的管理者們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

“與世界前沿、國家要求相比,長三角高質量發展仍有堡壘需要攻克”﹔

“長三角產業結構相似度高,過度競爭制約了要素合理流動”﹔

“區域協調機制多年來一直是‘老大難’”﹔

……

挑戰與機遇並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呼嘯而來,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交匯融合,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勢而為是必然選擇。

迎難而上,打破“陶醉”心態,搶抓時代機遇,長三角手握好牌!

——助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搶佔創新制高點,長三角有底氣。

在江蘇常州“石墨烯小鎮”,“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僅用8年就走出實驗室,形成產業鏈,專利申請突破500件,並勇奪10項“全球第一”。

在安徽合肥“中國聲谷”,鼠標會“說話”,鋼琴能“識譜”,人工智能企業多達430家,僅科大訊飛去年一年就在核心技術領域摘取了12項“國際第一”。

核心科技突破產生在哪裡,新動能往往就爆發在哪裡。中國3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家位於長三角,長三角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1/3左右,科技資源豐富,創新后勁十足。

“長三角具有領先一步整體邁進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的綜合優勢。發揮優勢,抓住重要窗口期,將有利於全面提升長三角區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說。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爭當開放新高地,長三角有條件。

“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台灣的,而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當年,小平同志這樣勾畫浦東開發藍圖。

展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作為橫貫東西、暢通南北、連接陸海的重要樞紐,長三角是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大樞紐聯通全球,46個開放口岸星羅棋布,進出口額約佔中國的37%,開放“家底”相當殷實。

長三角還是我國區域一體化起步最早、基礎最好、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也是享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支持的試驗田,做推進更高層次對外開放的排頭兵,責無旁貸。

——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亮出“中國好聲音”,長三角有信心。

今年3月26日,國際原油期貨有了“上海價格”。今日的長三角,依托國家大力支持和自身綜合實力,一批世界級的“總部基地”“價格指數”“平台經濟”接踵亮相,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已見雛形。

“長三角區域依托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等為代表的全球性平台和標准,可積極參與和倡導國際規則制定,從而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鄒磊表示。

機不可失!

“抓不住是歷史性遺憾,抓住了就是跨越的跳板!”江蘇南通市市長徐惠民的這句話很有代表性。在長三角,格外珍視新機遇、擼起袖子加油干成為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繼續發揮創新優勢,長三角補齊質量短板,奮勇爭先。

在上海浦東,ARJ21新支線飛機實現批量生產,首個多靶抗阿爾茨海默症中國原創新藥通過臨床三期﹔在江蘇徐州,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把“城市之廢”變成“城市之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闖出新路﹔在安徽銅陵,創新因子拭去銅產業的“鏽跡”,“十一五”以來,污染排放減少一半,產值翻了一番……

長三角經濟體量已超過GDP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國。“個頭”不減,“體質”變壯,就要讓“弱”的“強”起來,“虛”的“實”起來。國家最缺什麼,長三角就提供什麼﹔國家急需什麼,長三角就攻克什麼。

繼續增強制度優勢,長三角破除效率梗阻,握指成拳。

即便走在前列,長三角依然存在“窪地”,留有“圍牆”,如何互補互通,讓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新動能星火燎原?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成立,使一體化發展有了制度保障:邊界道路加緊聯通,基礎設施不留“斷頭”﹔邊界污水聯合治理,環境保護消滅“死角”﹔營業執照異地辦理,要素流通打通“堵點”﹔科創實施戰略聯盟,產業協同不打“亂仗”……

圍繞“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三省一市把各自優勢變成共同優勢,“1+1+1+1>4”正從口號變為現實。不少企業感慨:“很多事情以前不會做、不易做、不敢做,現在都開始做起來了!”

繼續積蓄人才優勢,長三角促進動力變革,快馬加鞭。

汽車輪轂軸承單元,10分鐘的工序現在隻要18秒鐘﹔產自新西蘭的巴氏牛奶,周一擠奶,周二到港,周三就能擺上餐桌……行走長三角,效率的時鐘滴答作響。

從2012年開始,中國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200萬左右,但經濟要增長,工資要增長,長三角的“快”,更要靠“智力”。

浙江把“人才強省”列為全省戰略,省委書記親自擔任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把手”主抓“第一資源”﹔安徽“擠”出9萬多個空編,創造性地建立起“事業單位編制周轉池”,為“引智”掃清路障。

“不能被改革推著走,要推著改革往前走。”長三角人不斷攻堅克難,憑的就是這股子精氣神!

在上海,干部們提起改革,奮勇爭先:“限制無處不在,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在江蘇,一位干部的政績觀令人稱道:“‘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種境界,但我們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大家都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業。”

在浙江,16年前“八八戰略”提出以來,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廣大干部群眾勠力同心,幾代人在之江大地續寫新的輝煌。

在安徽,干部們說起發展,責任感沉甸甸:“錯過高質量發展這趟時代列車,我們將對不起父老鄉親,對不起子孫后人!”

走進新時代,銳意進取、勇於爭先的長三角,已經站在高質量發展的前列。

高質量發展的大考需要久久為功,長三角人仍在你追我趕,奮力前行!

(本報記者王慧敏、田俊榮、武衛政、趙永平、高雲才、余建斌、劉毅、曲哲涵、許志峰、陸婭楠、馮華、吳秋余、劉志強、林麗鸝、王珂、王浩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9日 01 版)

(責編:羅知之、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