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量”“質”齊飛躍 國際化為中企增長注入動力

記者 張莫 汪子旭 北京報道
2019年09月11日08:2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量”“質”齊飛躍 國際化為中企增長注入動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中國的企業也在加速成長、壯大,其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從一開始小規模的海外“試水”投資,到全方位的業務全球化、融資全球化,中國企業在數十年間實現了國際化進程的大跨越式的發展。展望未來,伴隨著中國企業軟實力的逐步提高,其國際化進程也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回顧歷史,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大幕於改革開放初期拉開。1979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出國辦企業”,那時中國企業整體對外投資規模較小,主要是外貿公司等極少數企業,在海外設立窗口企業,其主要目的仍是為貿易服務。

  不過,當時已經有企業看到了到海外投資、利用海外資源的內在價值。1979年成立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稱得上是中國第一家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1984年,中信公司率先啟動了“中”字號的資本大船入海。當年,中信在美國投資了它的第一家海外企業,即與位於西雅圖的一家美國公司合作建立的西林公司,其主營業務是林業和木材加工。中方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中美股權各佔50%。

  1986年,中信再次投資1.1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波特蘭鋁廠10%的股權,以及投資6200萬加元與加拿大鮑爾公司聯合收購塞爾加紙漿廠。“在中信的第一個十年,率先‘走出去’的戰略,使中信公司在紛繁的國際市場牢牢插入了若干楔子,未來這將成為中信進行海外擴張強有力的支點。”《艱難的輝煌:中信30年之路》這本書這樣描述。

  初期一些企業的“試水”讓更多的企業意識到在海外投資的重要性,伴隨著對外投資相關制度的出台和規范,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漸具規模。1986至1991年間,我國對外投資基本保持穩定增長,投資領域也逐漸延伸到更多的制造加工、資源開發和交通運輸領域。

  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邁入新階段。從宏觀上看,伴隨著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階段,對外投資步伐加快。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231億美元,雙向直接投資首次接近平衡。

  微觀層面,更多企業的國際化策略更加成熟和具備針對性。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走出去”的歷程的江淮汽車,在2006年正式制定國際化戰略,成立國際公司。公司開始運用產品貿易加技術輸出的模式,研究目標國家的產業政策需求,研究企業在不同市場的比較優勢,制定不同的市場戰略,並開始在海外工廠的建設,“走出去”延伸到產品制造。

  “海外市場上對江淮汽車評價較高,定位至少在中檔到中高檔的產品,想要保持住這些國家對江淮汽車的品牌定位認知,並且在一些對產品質量較為挑剔的市場上站住腳,就要堅持高質量定位,以技術性價比高於原有海外汽車供應商的產品進行市場競爭。”江淮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下轉第三版)

(責編:楊曦、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