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麻辣財經:中國發展幾十年,為何沒出現過經濟危機?

2019年09月16日08:56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麻辣財經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7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一段漫長的歲月,從呱呱墜地到年逾古稀,凝結了人生的大部分時光﹔對一個國家來說,時間不短也不長。與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相比,它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匯聚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足以讓經濟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70年,國家發生了哪些變化?百姓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如果把這些直觀感受加以提煉概括,那麼新中國70年最大的變化是:從封閉落后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這三個“邁向”跨度非常大,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新中國7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有一件事情,在全球其他國家經常發生,中國幾十年卻從沒出現過。

  這件事情,就是經濟危機。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實現幾十年持續增長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這種周期包括四個階段 :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對於經濟危機,大多數中國老百姓都聽說過,但感受不深。

  比如,遠一點的有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在1997年。這場危機令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造成一些國家大型企業的倒閉,引發大量失業和經濟蕭條。

  近一點的,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一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一些國家爆發債務危機,國內經濟遭受重創,有的到現在還沒緩過勁來。

  最近的事例,發生在8月的阿根廷。當地時間8月11日,阿根廷大選初選投票,現任總統馬克裡遭遇“滑鐵盧”。12日,阿根廷股債匯市場被全面引爆,出現閃崩。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匯率,最低跌至62比索兌1美元,跌幅高達37%﹔阿根廷主要股指SP MERVAL收盤下跌38%,創史上最大單日跌幅。一夜之間,阿根廷人的財富縮水了1/3。

  有人說,面對如此慘烈的現狀,這回阿根廷又要哭泣了。其實,每一場危機的破壞力,都是相當大的。

  回過頭來,再看看咱們自己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這組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記錄了我們發展中的每一個“腳印”。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萬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時間,已經超過40年。而且,經濟的增速還挺高:1979年—2018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而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是2.9%左右,中國是它的3倍還多。

  40多年來,中國經濟每年都在增長,雖然每年的增速有所不同,但中國經濟從來沒有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而一些西方國家的經濟運行,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經濟危機。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是最早觀察到這一現象的。他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最合適的是“奇跡”這兩個字。

  經濟學家的這番話,捅破了一層“窗戶紙”,也勾起了吃瓜群眾的好奇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經濟危機?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國家?

  我國經濟能夠實現高速增長,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后來者優勢

  林毅夫說,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指標,1978年我國人均GDP隻有156美元。與世界上其他貧窮國家一樣,中國當時有81%的人口生活在農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

  在這麼薄弱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取得了連續40多年的增長,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是在人類經濟史上未曾看到過的現象。在此過程中,七億多人口按國際貧困線標准脫貧,對過去40年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

  “在這段時間內,雖然中國經濟崩潰論此起彼伏,但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國家。” 林毅夫認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能夠實現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充分利用了后來者優勢。

  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來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被稱為后來者優勢。利用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

  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於世界前沿,隻有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隻要下一期生產活動採用的技術優於本期,就是技術進步﹔隻要下一期進入的新產業附加值高於本期,就是產業升級。由於技術先進程度和產業附加值水平有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對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入附加值比現有水平高且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來實現產業升級。

  “當然,利用后來者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並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利用后來者優勢實現快速發展。” 林毅夫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13個經濟體利用后來者優勢,實現了年均7%以上的經濟增長,大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是這13個經濟體中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也是趕超速度最快的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能夠很好地利用后來者優勢?而同期一些國家的改革和轉型則失敗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轉型,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也在進行市場經濟轉型。但這些國家的轉型並不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轉型實施“休克療法”,把政府的干預全部取消,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照搬西方經濟模式的結果,是很多企業破產倒閉,造成大量失業,短期內對社會和政治穩定帶來巨大沖擊。

  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維持穩定並快速發展?林毅夫說,奧秘就在於中國的發展道路,凝結著獨特的“中國智慧”。對於資本密集、規模大、與就業和國家安全有關的產業,政府在轉型期間繼續給予必要的保護補貼,以維持經濟穩定﹔對過去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的,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放開准入,積極招商引資,並以務實的方式設立工業園、加工出口區等,將其變成競爭優勢。“當時,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中國採取的是最糟糕的轉型方式。但實踐証明,務實的漸進雙軌制改革,是我國維持經濟穩定和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宏觀調控對於調節經濟的周期性,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過去40多年,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國遇到過各種風險和挑戰。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直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這裡面,宏觀調控對於調節經濟的周期性,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經濟危機暴發,是由“生產過剩”引起的,產品賣不動企業就會裁員,工人失業就更沒有購買力,商品就更賣不動…… 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實際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肯定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周期性波動,像通貨膨脹、產能過剩等問題,我們都曾出現過,有時還會很嚴重。但我們總能通過各項宏觀調控舉措,來減緩市場的扭曲和沖擊,從而避免經濟危機爆發。

  也就是說,當市場自身調節不了的時候,還有政府這隻“手”發揮作用,還有企業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有些調控老百姓感同身受,也參與其中。

  記得上世紀80年代,麻辣姐剛參加工作,有那麼幾年單位總要求大家買國庫券,甚至直接就從工資裡扣了。當時啥也不懂就是心痛:自己一個月工資才50多元,一年就要扣掉100元國庫券,錢實在是不夠花啊!

  回過頭來看,這實際上是國家在發債,籌集資金搞建設。一年發多少國債,絕對是宏觀調控的范疇。直到現在,國債每年都在發而且很搶手,退休的大爺大媽們想買,還得早早到銀行網點排隊,晚來一步就買不到。

  類似的愛國行動,不少上年紀的人都經歷過,比如買“愛國大白菜”。農民種的大白菜太多了,賣不出去就直接“攤派”到戶,每家多買上200斤,這個“產能過剩”問題就解決了。

  從老百姓的角度,相互之間搭把手,那都不叫個事兒。這兩年,有的地方大蒜滯銷,有的地方水果滯銷,大家的朋友圈也經常看到求助信息,還有幫貧困地區推銷土特產的。麻辣姐身邊不少朋友,從大蒜、秋葵到柴雞蛋,一樣不落地買買買。自家吃倒是其次,主要是幫農民兄弟一把,這個坎就邁過去了。哪至於像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時候,出現把牛奶倒入海裡情況,根本到不了那一步。

  記憶中的冬儲大白菜

  其實,農業生產大多是靠天吃飯、市場調節,供需不可能那麼可丁可卯,農產品賣難這些年一直存在。從政府的角度,為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種糧有補貼,賣糧有最低收購價格﹔豬肉貴了,對農戶養能繁母豬有補貼,對困難群眾也有價格臨時補貼。

  當然,還有一些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運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減稅降費與加大財政投入雙管齊下﹔穩健的貨幣政策瞄准融資難融資貴,降低利率擴大普惠,讓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

  這幾年,中國的一些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去產能”。但是,我們在去產能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企業大量裁員,反而是要“保就業”。很多國有企業承諾不裁員,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國家通過獎勵和補貼,鼓勵企業增加就業。

  “過去40多年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對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十分重要。同時,宏觀調控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重視保護企業和個人的首創精神,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保障公平競爭和良好秩序。”王一鳴說。

(責編:白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