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民經濟主動脈  大道通衢九州暢

2019年09月17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左圖:4月10日,青島北至北京南一站直達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正式開通。圖為列車員興奮地合影留念。
  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右圖:4月18日,河北邯鄲國際陸港號中歐班列准備開行。
  楊 揚攝(人民視覺)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有這樣一段描述:“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

  當年,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謀劃:要修建約16萬公裡的鐵路連起沿海、內地、邊疆﹔鋪成160萬公裡公路,形成遍布全國的公路網﹔開鑿整修全國水道和運河,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搭建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分布於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地。

  今天,先輩們憧憬的交通藍圖已經變為現實。70年來,中國由“交通大國”逐步向“交通強國”昂首邁進。

  

  中國高鐵  自主創新  國家名片

  【鏡頭一】

  2018年6月8日下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舉辦前夕,習近平主席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共乘高鐵。普京感慨:“坐火車有一種浪漫的感覺。”交談中,習近平指著高鐵的電子屏幕介紹:“咱們現在開始跑到300(公裡)啦。”鏡頭一轉,拍到了普京面前的茶杯,300公裡時速下,茶水幾乎紋絲未動。

  鏡頭回溯至1949年,中國鐵路總裡程僅2.2萬公裡。1978年10月22日,鄧小平第一次訪問日本,乘坐全世界第一條高鐵——日本“光”號新干線。日方陪同人員問他有什麼感覺,鄧小平說:“就感覺到,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

  “催人跑”,鄧小平說出了當時中國發展高速鐵路的迫切心情。

  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4年,中國抓緊研發了第一代高鐵電力動車組“大白鯊”“中華之星”﹔2008年,被歐洲人稱為“中國高鐵革命”的“和諧號CRH380系列”高速列車問世﹔2018年7月1日,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投入運營,這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2019年底,京張高鐵即將在世界首次實現350公裡時速下有人值守的無人駕駛,讓“虛擬司機”用算法開出一條安全、節能、高效的列車。

  在浙江台州工作15年的安徽黃山人王瑞東,每到春節最著急的事就是回家。以前,他隻能坐客運汽車一路顛簸,最怕遇上堵車,一小段路能耗上幾個小時。2018年12月25日,杭黃高鐵通車運營,王瑞東早上7點從台州出發,坐上2小時高鐵,回家還能趕上一頓熱乎乎的團圓飯。高鐵,讓中國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強了。

  不僅如此,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鐵開啟了土耳其歷史上第一條高速鐵路,雅萬高鐵將緩解雅加達和萬隆城市通勤壓力……中國高鐵入選“中國新四大發明”,成了外國青年最想帶回家的“特產”。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出訪時談得最多的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高鐵。身為“中國故事第一講解人”,他稱贊中國高鐵是“走出去”、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搶手貨”,“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水平。”

  中歐班列  “鋼鐵駝隊” 世界機遇

  【鏡頭二】

  “喂,今天‘布拉格-義烏’中歐班列通行情況怎麼樣啊?”每天清晨,專做玻璃、水晶進口生意的義烏商人徐正國都會給中歐班列運營商打電話詢問。

  玻璃、水晶生產大國捷克是徐正國的主要貨源地,每個月他從捷克進口120個貨櫃。“有了中歐班列,不僅比海運省一半時間,還能直接在義烏提貨。”徐正國開心地說。

  20世紀30年代,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絲綢之路》一書中曾預言:“中國政府如能使絲綢之路重新復蘇,並使用現代交通手段,必將對人類有所貢獻。”

  斯文·赫定的期盼正變為現實。翻山越水穿戈壁,踏遍亞歐萬裡路,中歐班列讓絲綢之路再一次充滿生機。截至2019年4月,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14691列,聯通了中國62個城市和歐洲15個國家的51個城市,鋪行的路線達到68條。

  若要探尋這群“鋼鐵駝隊”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隻需看中歐貿易數據:2018年中歐班列運輸的貨值達到330億美元,同比增長106%。

  若要探尋這群“鋼鐵駝隊”在絲綢之路上的速度,隻需看中歐班列的運營數據:口岸通關時間由12小時壓縮到6小時﹔運輸時間由25天左右壓縮到12—14天,運輸效率提高了1倍。

  波蘭姑娘納塔莉亞的生活因這條貫穿亞歐大陸的鐵路而改變。她成為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在波蘭哈特蘭斯物流公司(成都)的銷售經理,還在成都成立了“波蘭精品館”,已有超過300種波蘭商品通過這一商貿平台銷往北京、廣州等地。

  俄羅斯《生意人報》網站寫道,2018年前8個月,由“聯合運輸物流公司-歐亞鐵路聯盟”提供過境服務的“中國-歐洲-中國”一線的集裝箱運輸規模超過15.5萬標准箱,同比增長50%。這為鞏固地區運輸市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作為伙伴,我們正從中國經濟增長中獲益。”德國《世界報》說,“亞洲、非洲以及歐洲的很多國家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坐失良機。”

  高速公路  全球之最  路坦民富 

  【鏡頭三】

  重慶市武隆區火爐鎮萬峰村,村民熊中成比往年更忙碌,“今年路通了,再不行動,就要錯失發展旅游的好機會了。”熊中成口中的路,是風門丫公路,3.8公裡長,2018年1月5日正式貫通。泥巴路變成嶄新的水泥路,村民出行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熊中成邀約兩位村民承包了30畝土地,種植荷花等特色農產品,再辦個農家樂、養點魚,“土地已經談好了,等簽了合同就可以開干了。”

  農村路開通,高速路開跑。國家統計局晒出了這樣的成績:截至2018年末,全國公路總裡程達到485萬公裡,是1949年的60倍。高速公路總裡程14.3萬公裡,年均增長25.8%,總裡程居世界第一。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沒有一條高速公路。直到1990年8月20日,沈大高速公路全線建成並開放試通車,《人民日報》次日刊文慶賀:中國有能力建設一流的高速公路,中國的公路建設已跨入高速公路時代。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舉國牽挂。救援中,入川鐵路和民航受阻,西(安)漢(中)高速成為抗震救災的“生命線”。來自26個省份的223萬輛救災車輛通過西漢高速順利入川,向救災部隊官兵提供就餐和車輛油料。這條穿越秦嶺的西漢高速不僅終結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年之嘆,也讓抗震救援一路暢行。

  高速通,帶來財富通。2017年3月,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台銘在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正式動工時說:“近年富士康到深圳、廣州來投資,是沿著廣(州)深(圳)高速來的。”這條被譽為“珠三角黃金通道”和“中國最繁忙高速公路”的廣深高速,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及香港四地的經濟貿易往來,見証了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

  中國路、中國橋不僅在國內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為世界人民帶去福利。今年8月18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首個落地的基礎設施項目——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第3、4、5標段通車。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親臨儀式,他說:“高速公路的開通,標志著塞爾維亞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將為沿途城市和村鎮帶來更多投資。”

  國際航線  空中絲路  暢通貿易

  【鏡頭四】

  2019年8月23日清晨6時,大興機場航站樓和飛行區的通道門按計劃准時開放。9時,一輛大巴通過雙層出發高架橋穩穩停泊在四層車道邊內緣道,大興機場迎來了第四次綜合演練的首批4876名模擬旅客、104個模擬航班、4400件行李。陽光洒在航站樓古銅色的屋頂上,寓意“鳳凰展翅”的航站樓呈現出金光燦燦的景象。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於今年9月30日前通航。

  1958年2月28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中國民用航空局宣布,在北京東郊新建一座現代化民航機場的主要工程已經完成,從3月1日起開始臨時使用。

  “這座有著10000平方米航站樓和一條跑道的現代機場出現在世人面前,它承載見証著國家重大歷史時刻和改革開放的腳步。”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秘書長李小梅說。

  機場,見証了大國外交的歷史。

  1972年2月21日,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等到首都機場迎接美國總統尼克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的開始。首都機場見証了這次歷史性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1978年,薩馬蘭奇作為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首次訪問中國。臨別之際,在首都機場貴賓廳,薩馬蘭奇說:“我現在更加清楚中國被排除在國際奧委會之外的歷史真相,我一定全力促成中國早日回歸。”

  機場,見証了空中貿易的便利。

  去年春節,在海口美蘭機場飛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航班裡,載滿了金鯧、筍殼等。對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而言,以往鮮貨隻能在廣州、深圳轉運,耗時長,魚苗死亡率高。海南直航東南亞航線增加后,貨物到達美蘭機場,入庫、報關,1個小時辦結,運輸時長減半,降低了企業處置成本。

  機場,見証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截至2018年底,民用航空定期航班航線4945條,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8倍,其中國內航線4096條,是1950年的412.1倍﹔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將有超過1.5億人次游客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旅游。中國人游歷世界的足跡越來越廣遠。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預測,中國預計將在2022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場。那時候,人們抬頭,還能看見中國自主研制的大飛機,在空出畫出美麗弧線。

  遠洋運輸  港納百川  船行天下

  【鏡頭五】

  偌大的碼頭現場空無一人,一排排集裝箱被准確無誤地吊起、安放,操作控制中心隻能看到寥寥數人正在用電腦指揮控制著這一切。這是2018年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視頻連線時看到的場景。作為全球單體最大、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碼頭,其開港后將助推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准箱。

  這座在《2019年世界最佳連接港口排名》中位居榜首的上海港,見証了中國海運史上一場富有遠見的決策。

  2002年,上海制訂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將杭州灣幾個小島嶼擴展為世界最大的深水集裝箱港口,供30艘貨船停泊,年處理1500萬個集裝箱。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難以想象。8年后,這項決策取得成效,上海港超過新加坡,成為世界上最繁忙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沿海規模以上港口僅有161個生產泊位,沒有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到2018年末,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3919個,是1949年的148.6倍。

  哈薩克斯坦小伙達爾汗見証了中國港的“加速度”。在江蘇連雲港,一艘來自外國的貨輪駛入碼頭。“5天內運到哈薩克斯坦!卸船后,晚上就發貨!”他說,數十天的貨運如今縮短一半時間。歐亞大陸海陸聯運合作,讓哈薩克斯坦這一世界上最大內陸國有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哈方人士感嘆:中國,就是哈薩克斯坦的大海。

  從地中海到大西洋,從歐洲到非洲,中國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系,覆蓋所有沿線國家,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的標志遍布世界主要港口。中國的海運互聯互通指數穩居全球第一。

  1963年1月,陳毅元帥登上新中國第一艘自營遠洋船“光華”輪視察,填詞一首《滿江紅·參觀光華海輪》。詞中寫道:“海運百年無我份,而今奮起多興旺。待明朝艦艇萬千艘,更雄放。”

  截至2018年底,全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3.7萬艘,是1950年的30.3倍﹔水路貨物周轉量99052.82億噸公裡,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70倍。“明朝艦艇萬千艘”已一語成真。

  本版撰稿:嚴  冰   葉  子  楊  潔   鄭舒文

(責編:庄紅韜、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