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經濟民生 激發香港活力
——林鄭月娥發表2019年施政報告

![]() |
圖為香港維港兩岸景致。 |
“隻要我們堅定信心,恪守‘一國兩制’原則,依法遏止暴力,盡早恢復社會秩序,相信很快便會見到風雨后的彩虹。”10月16日,在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信心滿滿地表示。
今年的報告以“珍惜香港 共建家園”為主題,共1.2萬余字,分為六個部分和一個附篇,詳細介紹了未來工作重點和本屆特區政府就職以來的工作進度及承諾,涉及220多項惠民新措施。報告封面再次選用天藍色,寓意香港可以很快雨過天青、重新出發。
直面土地住房問題
2019年施政報告著重關注房屋和土地問題。林鄭月娥表示,房屋是香港社會目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對此她從不掉以輕心。“我在這裡訂立一個清晰目標:我們要讓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都將可以在香港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城市裡面,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從具體措施來看,施政報告提出了針對房屋發展的短期和中期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在未來3年將提供1萬間住房,以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等候公屋家庭的壓力﹔繼續推進滿足青年人短暫住房需要的青年宿舍,目前有兩個項目的1760間公寓將於未來兩年落成,另外有5個可提供約1600間公寓的項目也在進行中。
在土地供應方面,林鄭月娥提出特區政府會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用作公營房屋及相關設施發展,而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當中有400公頃在未來5年收回,這個數字遠多於過去5年收回的20公頃。
同時,施政報告還提出要利用“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釋放政府尚未規劃但業權已整合的私人土地,加快短中期房屋供應﹔繼續推動“明日大嶼願景”以及一些近海海岸的填海造地項目,創造大約1200多公頃新增土地。
多措並舉改善民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林鄭月娥在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過去兩份《施政報告》中公布的152項改善民生措施已大致完成或按序推進,今年她還將圍繞愛護兒童、支援家庭等方面提出新舉措。
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特區政府建議由2020/21學年起,將發放學習津貼的措施常態化,屆時每位學生每年會獲得2500港元的學習津貼,預計香港約有90萬名學生受惠﹔有關部門計劃在未來5年改造全香港超過170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的公共游樂空間,讓兒童更好地享受休閑時光。
為了市民的健康保障,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會加快把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推展到全港18區,有條件的地區成立康健中心,其余地區設立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為區內居民提供健康推廣、咨詢及慢性病護理服務。
為了減輕市民的出行負擔,這次的施政報告提出,優化今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將每月補貼金額上限由現在的300港元提高至400港元﹔在交通情況許可下,減輕市民、公共交通營辦商及運輸業界使用特區政府收費隧道和管制區的費用﹔繼續對離島渡輪航線提供特別協助,補貼開支、穩定票價。
理性務實同舟共濟
談及經濟發展,林鄭月娥毫不諱言地指出,香港經濟今年上半年按年僅增長0.5%,是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最差的表現。近月的暴力事件更令香港經濟面對史無前例的重大挑戰。但她堅信,憑借“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基本法的全面保障,憑借香港的深厚根基和背靠祖國的機遇,憑借香港人理性務實、同舟共濟的拼搏精神,香港定能排除萬難,重新出發。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除協助香港企業向內地市場推廣產品和服務外,正向相關中央部委爭取政策支持,為一些以往以出口為主而希望轉為內銷的香港企業提供稅務優惠和簡化審批程序等,以提升企業進入內地巿場的競爭力。同時,特區政府會繼續拓展海外市場,例如組織考察團,邀請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一同在“一帶一路”經濟體進行推廣活動,並尋求相關中央部委的政策支持,向有意到中國於海外建設的經貿合作區發展的香港企業提供與內地企業相同的鼓勵措施和便利政策。
報告還提出多項新措施為業界紓困及開路,包括延長深圳灣口岸通關時間至24小時、擴大“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適用范圍、為海運業務提供稅務優惠、開設新信貸擔保產品協助有意創業人士、建設第三個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為私募基金建立有限合伙制度等。
據悉,施政報告發表后,林鄭月娥還將邀請社會領袖、專家、學者,繼續深入、獨立地審視香港的社會矛盾和須正視的深層次問題,並就施政報告相關舉措及其他社會事項與網民和社會各界展開對話溝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