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高鐵上流動著“中國味道”

齊 慧 李溢春
2019年10月27日08:59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鐵上流動著“中國味道”

  無論是綠皮車時代還是高鐵時代,我們對火車的期望從來不只是速度和效率,還有列車上那一餐吃飽喝足的念想。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對吃的要求從未降低。即使是在路途中,也盡量想吃好。

  作為長途出行的首選,火車上的餐食濃縮了人們對吃的追求和飲食的變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鐵路經歷了從綠皮車到高鐵、從煤爐燒炭到電氣時代的巨大變化,車上飲食也從吃飽就好到鎖住營養,從飯盒回收到智能點餐,從單一菜品到五花八門。那種火車上流動的食物味道,是旅客們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列車速度如何變化,這種味道,總能勾起我們滿滿的回憶。

  說起以前的餐車條件,在鐵路工作了40余年的石家庄客運段京渝車隊黨總支書記趙宏吉深有感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火車餐車衛生條件十分有限,使用爐灶燒煤,灶頭旁邊連著一個煤箱。炊事員不但要做飯做菜,還要給爐灶添煤。煤煙、煙油從煤箱裡一股腦地進到炊事員的鼻孔,雖然戴著口罩,但時間久了,鼻孔裡也全是煤灰。當年列車儲存食材的方式也十分原始,鐵皮箱包裹棉被和冰塊成了那個年代的“土冰箱”。路途超過兩天的列車,還需要在途中補充冰塊,以保証餐料的食品質量安全。

  廚師黃燁經常聽師傅們講起之前的故事。那時候的餐車很苦,冬天四處透風,隻有胸前一團火。夏天如同蒸桑拿,渾身濕漉漉,衣服從來沒干過,身上長滿了痱子。廚師最喜歡的時刻,就是將冰塊鋪滿“土冰箱”的那一小段時間,自己也能獲得短暫的涼爽。列車運行不平穩,剎車道岔晃動很大,切菜也會經常切到手指。

  過去,餐食品種十分有限,基本上都是兩三毛錢的盒飯。最初的盒飯是裝在可回收的鋁飯盒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列車的供餐方式仍有著計劃經濟的印記。飯點前的兩三個小時,餐車長便早早地到車廂售賣餐票,餐車根據客流和餐票售賣情況將飯菜准備好,把飯菜裝在鋁制的飯盒裡,由餐車服務員推著小推車送到車廂裡,旅客再憑著餐票換取盒飯。這種盒飯裡大部分是米飯,上面放一點肉和菜,跟現在的蓋澆飯很像,品種也就一兩樣,大多是木須肉和雪菜肉絲,偶爾有紅燒肉的時候,特別受旅客歡迎。等旅客差不多吃完了,列車員又會推著小車來收拾空飯盒。

  隨著車輛裝備升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餐車陸續進入了電器時代,電磁爐、蒸飯箱、抽油煙機、大冰箱……把6平方米的后廚變得井井有條,廚師出菜的效率飛速提升,食材的保存期限變得可控,餐車工作人員不用再站在“烤箱”裡干活了。

  改革開放以后,列車餐飲也全面迎來市場競爭和挑戰。商販們在站台上推著小車售賣不同風味盒飯和特色小吃,多元選擇讓不少旅客選擇在途經的車站買飯上車。為此,列車不得不大力組織餐車職工進行培訓,從炒菜、擺台到服務,一項項提質增效。餐車供應開始不斷推陳出新,八寶粥、瓜子、花生等休閑零食供旅客閑時消遣,蓋飯、炒飯、特色菜為旅客提供了正餐選擇。

  電器時代的餐車環境有了質的提升,旅客對餐飲需求也多樣了,飯菜品種不再單一,從隻要求飯菜分量足向力求“粗菜細做、細菜精做”轉變。列車餐飲不僅有傳統的盒飯、泡面,還增加了水果、小食品等。盒飯改用一次性分格式的食用塑料餐盒,上面蓋有透明的盒蓋,可以裝三個菜、一份米飯,有的還加了雞腿或鹵蛋。為了保証菜品口味和口感,餐車還推出了“單鍋小炒”。

  為讓旅客的滿足從舌尖走向心尖,餐車服務推出餐車擺台、餐巾折花、插花等。每趟車始發的時候,都會為餐車設計藝術桌台,讓旅客們既飽口福又飽眼福。餐車前台服務員王江浩用餐巾折疊的仙鶴栩栩如生,引得旅客就餐時頻頻拍照留念。

  后台的廚師師傅們也不甘落后,精益求精地制作著美味佳肴。青年廚師黃燁在工作中不僅可以制作可口菜肴,還學會了簡單的果蔬雕刻手藝,用蘿卜雕上幾朵小花,就能把簡單的菜肴點綴得趣味盎然,為旅客旅途增添情趣。

  如今火車跑入了高鐵時代,借助移動互聯網的餐飲服務更加便捷。除了預定列車能提供各式套餐外,還可以網上點外賣,讓旅客舒適旅行的同時可以享受到沿途各地美食。石家庄站作為全國首批開通互聯網送餐的車站,配置了互聯網送餐中心。目前,已簽約肯德基、吉野家等7戶商家近40種餐飲商品,以及趙縣梨干、藁城宮面等10種土特產供旅客選購。日均配餐量200單,高峰日近800單。

  旅客宋先生高興地說:“上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點外賣。沿途外賣品種多達20多種,南北各站口味均有不同,有麻辣的,有酸甜的,也有面食。孩子喜歡吃快餐就給他們訂肯德基和麥當勞,他們很開心。母親年紀大了,高鐵上的盒飯葷素搭配很營養,就給母親訂了車上的清蒸魚盒飯。而妻子喜歡地方特色,沿途路過哪裡就吃到哪裡。用手機輕鬆下單,熱乎乎的飯菜感覺比在飯店還方便。”

(責編:畢磊、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