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滬東第一路:從工業發祥地轉向創新策源地

錢培堅
2019年10月27日09:09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滬東第一路:從工業發祥地轉向創新策源地

  編者按

  在中國工業史上,上海楊樹浦是一個不能被遺忘的地方。楊樹浦路被稱為“滬東第一路”,創造了諸多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中國最早的工業化造紙廠、第一座現代化水廠、第一家工業化制糖廠、第一家城市煤氣廠……這些工廠在黃浦江岸線由東向西沿岸排開,綿延15.5公裡。

  至1949年,這裡孕育企業近千家,吸引全國各地務工者近10萬人,工業總產值達7.2億元,產值佔全國的5%、全上海的20%左右,工業發展聞名大江南北。有了楊樹浦的工廠,才有了蘇州河的倉庫堆棧,有了南京路的繁華,最終形成外灘金融區,有了今天的上海。

  在上海市民的心中,楊樹浦路上有著大工業時代的青春記憶,沿線工廠多是萬人大廠,每天數十萬名上下班的壯闊景象,令人震撼。老工人在路上聞著味道,就能知道到了哪裡,船廠的鐵鏽味,肥皂廠的檀香味,水廠的漂白粉味……

  作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為的“世界上僅存的工業鏽帶”,留在楊樹浦的,不只是一代代產業工人的青春,還有他們共同的工匠精神。而今新一代的上海人,正在用這樣的工匠精神,讓百年楊樹浦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9月28日,上海楊浦濱江南段大橋以東2.7公裡公共空間正式向廣大市民開放,加上去年10月開放的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裡岸線,上海“百年工業博覽帶”已經展現卓越風姿。次日,為期兩個月的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開幕,又為這裡帶來了時尚妝容。

  在現代工匠們手中,沉睡已久的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電站輔機廠、制皂廠、新一棉等工業遺存走出歷史塵埃,以嶄新風貌重回市民生活。

  我看到了幾十年前的熱火朝天

  毗鄰江邊的楊樹浦路,是上海最早的馬路之一,1869年工部局從外灘沿黃浦江修一馬路至“楊樹浦”,名為楊樹浦路。

  作為上海最重要的傳統工業基地之一,這裡被稱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長廊”。新中國成立后,因路得名的上海楊浦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是“上海制造”的重鎮。

  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傳統工業集聚區漸漸失去優勢。岸線綿長、歷史久遠、資源獨特的這片濱江帶,猶如一位垂垂暮年的老人,隻有楊樹浦電廠老煙囪等留存不多的工業遺跡,還在默默見証著她曾經的輝煌。

  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前身是上海鍋爐廠,如今在濱江僅存一座單層倉庫。倉庫南立面與西立面牆長滿了爬牆虎,充滿歷史感的磚牆,在蔥郁的植物掩映下生機盎然。“當時倉庫裡因荒廢已經長出了很高的雜草,然而置身其中,我的眼前卻似乎看到了數十年前車間裡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楊浦濱江公司總工程師張洪新,還記得第一次走進老倉庫的情景,“按照最初方案,我們計劃保留牆壁外表面,隻需在牆壁內側加建一面牆加固即可。但真正進入到廠房內,把屋頂掀開,陽光洒進來以后,所有人的看法都變了。”

  “建加固牆無法保護內牆面,隻能包鋼加固,但這樣又會破壞外牆原有的爬山虎。”方案改了又改,看似簡單的兩個牆面保護的背后,是6個月反復討論驗証。“最終採用包鋼加固,同時將原有爬山虎修剪成一段一段,重新培育。”就這樣,新建鋼結構與牆體原有鋼結構融為一體,原生的爬牆虎與新培育的爬牆虎共生共存,倉庫被取名“共生構架”。

  楊浦濱江的改造更新伊始,就明確理念為“功能調整新發展,還江於民全共享”。規劃師們採取了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的設計策略,強調大開放,而不是大開發。通過工業遺存“再利用”,強化場所記憶,增強居民歸屬感、認同感﹔通過路徑線索“新整合”,營造公眾體驗,實現社會公共資源的共享﹔通過原生景觀“重修復”,根植生態理念,修復改善城市生態水文環境﹔通過打造城市更新“催化劑”,帶動城市發展,激發城市活力。

  “摳細節”——老楊浦的工匠精神在傳承

  清晨時分,楊浦濱江岸線上的建設團隊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日行兩萬步地穿梭在各廠區之間,工人們細細打磨著每一段修舊如舊的欄杆和水洗石地面……

  規劃師們建構了“三帶、九章、十八節”:三帶即工業遺存博覽帶、三道交織活力帶(騎行、慢跑、漫步)和原生景觀體驗帶,體現系統性﹔九章包括重返港灣船廠游、長橋飛越水廠韻、草灘野趣漁碼頭、生態之丘化工倉、工業縱覽大橋下、管道樂園熱力場、極限體驗電廠行、時尚集萃十七棉、運河暢游定海橋,體現區域規劃特色性﹔十八節則包括船塢秀場、鋼雕公園、編制倉庫、工業博覽、焊花藝園、創智之帆、舟橋競渡、浮島迷宮、蘆池杉徑、沙灘碼頭、漁港晚唱、生態棧橋、鋼之羽翼、塔吊浮吧、綠丘臨眺、深坑攀岩、知識工廠、失重煤倉,體現趣味性、開放性和互動性。

  回顧日夜奮戰的一幕幕,許多接觸過楊浦濱江建設者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這個團隊“倔勁”:為保留一個碼頭遺跡,讓600米公務碼頭讓路﹔為挑選一棵櫻花樹,不惜翻山越嶺找最合適的那一棵……

  在楊浦濱江的建設中,這樣“摳細節”的例子隨處可見。在建設現場,經常可以看到工人與設計師一起在場地上“堆石頭”。 “老廠房改造涉及不少構筑物和地坪的拆除清障,一方面需要大量原材料,一方面又會產生廢棄料。”濱江設計師郭怡妦說,為了實現環保再生,設計師們借鑒德國廢棄混凝土再利用的思路,結合中國傳統的“石籠工法”,將原來採用石材鋪裝的方案全部改成了“石籠牆”“石籠凳”,而原材料就來源於老廠房被敲開的地坪。

  “地坪混凝土塊都是工人用鎬頭機敲出來的,挑選哪些塊料適合后期堆砌,如何保留可利用的完整砌塊,這就要仰賴於工人們。” 每天與不同的施工團隊一起“做實驗”也成了郭怡妦的工作日常,雙方合作下許多創新工藝得以實現。“讓工人參與設計,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空間讓他們發揮創意,大大增進了工人對濱江的感情。”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后,楊浦人的工匠精神依然在這裡傳承著。

  從工業發祥地轉向創新策源地

  開發以前,規劃團隊走遍每一幢廠房,梳理出有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和綠化,其中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就有24處,66幢。如今走在濱江岸線,每一座百年老廠房、每一扇牆面,甚至牆面上恣意生長的爬牆虎,都是設計師們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搶救”下來的。

  十二棉紡織廠原為大康紗廠,設計人員將“紡織”的概念融入其中,以灌木層構成意趣盎然的迷宮,營造出“綠色編織,水岸迷徑”的公共空間,也創造了“歷史編織,時光隧道”的意境。

  始建於1911年的楊樹浦電廠,碼頭上的塔吊、灰罐、輸煤棧道以及水泵深坑被原位保存,建成的“楊樹浦驛站”有最酷炫的“清水池藝術加油站”:沿江一組粗重的塔吊,加上瑞士藝術家費裡斯·瓦裡尼創意,從“工業風”變成了“二次元”。

  電站輔機廠前身為創建於1921年的慎昌洋行,如今,廠區就像一個工業建筑博物館。濱水岸線上一系列高樁碼頭蜿蜒曲折,原地保留的工業桁架、吊車等依次排布,通過新建連接棧道串聯起來……7萬平方米歷史建筑、數百件的工業遺存,步入其間,人們可以在巨大的廠房門口回望深邃的歷史﹔也能走入曾經的灰倉水池,品味咖啡書香﹔能夠從基於歷史的文化創意中,感受到工業發祥地向創新策源地的巨大轉變。

  “如今,楊浦濱江正規劃建設各類高端商務商業載體300余萬平方米,讓這個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口中的‘工業鏽帶’插上‘國際+創新’的翅膀,展翅高飛。”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左衛東介紹說。

  創業者的新樂園

  去年底,楊浦區啟動楊樹浦路綜合性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楊樹浦路將是一個“露天歷史博物館”。更重要的是,這一區域將成為創新組織、創新平台和創新企業集聚地,成為每年計劃吸引5家到10家國際國內一流企業的創新中心。“該區域的定位是‘打造沿江國際創新帶’。”左衛東說。

  楊浦區也是上海高校集聚之地。為了吸引人才,該區去年還頒出了上海首張雙創區域內“中國永久居留權申請外籍人才認証函”。

  10所百年高校與676處、800多萬平方米的500平方米以上存量工業用房、用地和倉庫,在上海這所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這樣的資源彌足珍貴。為了吸引創業者扎根楊浦,該區還在上海率先推出雙創“小巨人”政策,通過政府承擔部分“雙創”風險。

  如今,楊浦成了讓人向往的創業樂園。據該市經信委統計,平均每天有15家新設企業到這裡注冊,在全市中心城區中位居第一。創智天地、國定東路、長陽創谷、環上理工四大創業創新街區正逐步建成﹔復旦創新走廊、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財大金融谷、上理工產業園等“一廊、一圈、一谷、一園”建設穩步推進。

  從“工業鏽帶”到“國際創新帶”,楊浦嘗到了轉型的甜頭,創新的路越走越寬。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說,“我們有信心把楊浦的精彩故事講下去,把楊浦的銳意創新進行到底。”

(責編:畢磊、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