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盾構機也玩跨界融合 中鐵工服為地下空間工程建設增值賦能

朱虹
2019年12月12日09:2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面臨著挑戰,大數據與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企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挑戰之下,盾構服務新模式卻應運而生。

智慧互聯、遠程診斷、大數據應用正改變著傳統的施工方式和施工設備管理模式。在盾構服務領域,有這樣一家企業,在“大智雲物移”前沿技術的推動下,通過跨界技術創新、運營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生產+服務”的完整組合,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盾構行業,它就是中鐵工程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工服)。11月27日,人民網“一撇一捺看發展”大型主題調研採訪團走進中鐵工服,專訪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牟鬆,聽他講述傳統企業創新融合的新思路。

盾構機作業現場(圖片由中鐵工服提供)

記者:在盾構施工服務領域,中鐵工服在“大智雲物移”前沿技術的推動下,通過創新跨界學科交叉、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提供“生產+服務”的完整組合,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盾構施工及設備管理模式。這是一種怎麼樣的模式?

牟鬆:簡單來說,中鐵工服就是根據盾構機目前的應用鏈,搭建互聯網平台,將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融入到傳統的盾構全產業鏈中。

隨著軌道交通行業不斷發展,國內盾構機的市場需求規模隨之不斷擴大,目前國內投入地下空間開發盾構機數量已接近2000台,雖然盾構機數量規模龐大,但由於項目施工地點分散,施工周期較長,因此行業內存在安全隱患難排查、工程項目難監管、施工效率難保障、掘進風險難把控、設備故障難定位、盾構數據難存儲等諸多難題。

同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在各行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盾構施工的數據未能形成規模化存儲,導致了大量數據的遺失。盾構施工行業已經具備相當規模,通過對盾構施工數據的存儲和分析,將逐漸推動行業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這也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技術中心(圖片由中鐵工服提供)

近年來,中鐵工服通過跨界技術創新、運營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生產+服務”的完整組合,開辟了“盾構雲”、“掘進機租賃網”、“中鐵工服MALL”、“共享工程師”等四大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數據處理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盾構機運行監控、報警管理、健康診斷、掘進進度與安全風險管控、部件維護保養、項目資料歸檔、安全教育、工序優化及智能掘進、盾構機租賃以及配件銷售一站式服務、知識共享等應用功能。

為了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公司開發了滿足業主需求的業主版、滿足現場管理需求的現場版以及滿足施工服務需求的施工服務版,同時,為了方便用戶的攜帶和使用,開發了與網頁版配套的手機APP,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均可進行下載並安裝,通過一部手機即可了解工程狀況、管控安全風險、監控項目進度、錄入維保數據、上報停機原因、觀看現場視頻、評估設備狀況、了解盾構租賃以及配件銷售信息等,實現了管理人員與現場的零距離接觸,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記者:信息的不對稱、施工及服務人員的技能水平差異以及市場發展滯后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盾構機的高效利用和行業的高效運行。為解決行業發展痛點,企業如何借助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推動盾構服務產業進步?

牟鬆:從實質來看,我們平台核心是借助共享經濟的模式,打破大型設備產權的限制、打破傳統盾構機租賃的配比模式,將不同公司、不同地區的資源實現了實時共享。

中鐵工服已逐步形成裝備管理及研發技術服務、施工技術服務、信息化技術服務和機械制造服務等為核心的四大業務板塊,正積極構建以盾構雲平台(組織平台)、掘進機租賃網(調度平台)、中鐵工服MALL(物資平台)、共享工程師平台(專家平台)等四大平台為主的工業互聯網。通過“四大業務”與“四大平台”的有機融合,互相支持,聯動發展,公司正快速向管理型、科技型、平台型的地下工程全產業鏈服務商轉型升級。

記者:如何實現共享工程師?

牟鬆:共享工程師平台是圍繞地下空間工程開發,為政府、企業以及工程師提供專業的“知識共享”平台,實現以“專家”為核心的行業交流圈,充分運用工程師的實戰經驗,及時解決地下空間開發中的裝備、施工、運維等棘手問題。

同時,針對地下工程開發領域提供豐富的技術、科研及學術等線上線下活動。共享工程師平台現已初步實現了功能框架、產品研發需求的修改,並完成了APP原型設計,平台上線后,將依托盾構雲平台、中鐵工服MALL、掘進機租賃網等進行初步推廣,根據市場需求逐步優化平台功能。一方面施工單位在施工中遇到問題時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工程師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知識將其轉化為財富,共享工程師平台正是聯系需求雙方的紐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記者:企業為何要借力共享?

牟鬆:我們就是要釋放資源、降低成本!盾構機屬特有專用設備,價格昂貴,且大部分屬於大中型中央企業,由於不同地區地層不同、業主要求不同閑置情況較多,企業運營盾構機能力較差。

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台盾構機年掘進裡程僅為900m,效率的低下不僅造成設備浪費,也給盾構機的擁有者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壓力。牟鬆指出,中鐵工服盾構雲平台、掘進機租賃兩個平台的誕生很好地解決了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難題。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合理對盾構機進行運營調配,大大提高了盾構機的運營效率。目前,納入盾構雲平台的每台盾構機年掘進裡程已經超過1200m,效率明顯得到提升。同時,通過盾構機資源的整合,中鐵工服聚集了較大規模的盾構機數量,在合理的托管下形成盾構機銀行,通過合理資源調配使閑置設備得以最大化發揮產生價值。盾構機動輒上百萬的運費費用也不容忽視,通過資源合理調配,採用中鐵工服自有的運輸力量,可為租賃雙方節省大量運輸費用。

記者:盾構機服務是一個范疇龐雜的系統工程,構建基於互聯網平台的服務新模式,這不僅需要對盾構行業有專業的認知,更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和互聯互通經營意識。中鐵工服與其他同業務類別企業相比,中鐵工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牟鬆:不同於傳統的企業,中鐵工服十分注重地融入創新理念,這不僅體現在以創新的技術給公司發展以硬性支撐,還以特色的文化給公司發展以柔性支持。所以,公司提出了“不忘初心、為黨工作”為價值核心的黨建文化,將黨管國企和現代化公司治理的各項要求與企業實際相結合。

現在,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要有跨界思維。公司本身具備盾構機研發和再制造的能力、以盾構工法為支撐的施工技術服務能力,再融入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盾構信息化技術服務能力,公司已初步形成“裝備技術+土木技術+信息化技術”的跨界技術創新格局。

未來,我們將通過技術與資源、產品與資本、業務與市場的平台化運作,實現線型管理到閉環建設,構件盾構產業聯盟,為地下空間開發增值賦能。內外互通,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圍繞地下空間開發,實現基建建設、高端制造、現代服務與金融租賃、前沿科技、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不斷探索和優化服務型制造業新路徑、新發展。         

(責編:李昉、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