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區委常委伍志強:地方政府的廉潔高效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營商環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羅赟 | 論壇現場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24期)
伍志強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參加“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企業發展”分論壇
12月22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委常委伍志強在主題為“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的分論壇上表示,地方政府能夠公正、公平、高效地辦事,就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營商環境。
一個廉潔高效的地方政府,對客商的吸引力非常大
分論壇主持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巡視員徐曉東介紹說,自2013年后,中央進行“放管服”改革,注冊資本登記、先照后証、多証合一、企業便利化等改革措施相繼實施,經過5年多的努力,中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3年的96位上升至今年的31位。
為了進一步鞏固優化營商環境的成果,國務院於2019年10月頒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把改革過程中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固化為國務院法規,足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營商環境的優化。
近年來,特別是在“放管服”改革過程當中,黨中央、國務院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作為地方政府官員的伍志強,因分管經濟工作,平時與企業接觸較多,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感受和理解頗為深刻。
他表示,“放管服”改革的實施,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擴大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在土地使用、資金扶持、人才工作等方面,地方政府有了更大的自主裁量權,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管理效能得到提高。“放管服”改革把監管的重點放在事中與事后,就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拿出更多的資源,集中在對整個經濟運行的監測與監管上,從而營造出更好的營商環境。
三是企業的感受非常好。政府的服務貫穿其整個工作和全部的流程當中,那麼,政府服務企業的意識與能力就得到了不斷提高。
“通過地方政府細致、精准的服務來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進一步提升了這些企業的競爭力。” 伍志強說。
靠民營經濟“起家”“發家”“立家”的佛山市南海區,近年來堅持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業,扶持推動民營經濟新一輪發展熱潮,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實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南海區正大力推動“模擬審批”和“標准地”兩項改革,營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
佛山市南海區在營商環境提升的進程中有著怎樣的經驗?
伍志強坦言,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非常多,而地方政府能夠公正、公平、高效地辦事,就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營商環境。
企業到一個地方投資興業,首先面對的就是政府部門,此后,各項目的落地還要經過較多的審批環節,這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能力密切相關。
伍志強認為,地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項目推進的效率與成本,一個廉潔高效的地方政府,對客商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而擁有了這種吸引力,也就營造出了一個較為良好的營商環境。
期望更多的權力下放,適應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挑戰
雖然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指出,中國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上升至31位,但在營商環境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尤其是各地在具體改革上不斷遇到新問題,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挑戰,方能提升當地的營商環境。
伍志強在“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分論壇上表示,在南海區20年的營商環境優化工作當中,痛點和難點都是逐步得到解決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提到,目前,南海區面臨兩個較大的困難:一是行政審批改革中涉及到規章政策之間的銜接還不夠完善,新舊規章制度之間可能存在空白區域﹔二是地方在行政審批創新方面,受到的權力束縛還較大,事權與經濟體量不相適應。
“比如,今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將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規定的特殊建設工程的消防審查、驗收和備案等工作移交至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但是對特殊工程的審查和抽檢比例沒有明確說明。” 伍志強表示,這讓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指引,因而影響辦事效率。
南海區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2809 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 684 家、總數達 1523 家,穩居佛山市首位,市場主體眾多,這也就顯示了南海區在行政審批創新方面受事權束縛而產生新增問題的現象更為突出。伍志強提到,南海區目前有約30萬個市場主體,其作為一個區級的行政架構,如何適應地區內經濟體量規模快速發展是個挑戰。
他進一步提到,近期,利用廣東省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南海區向省市爭取到一些下放權限,也得到了部分授權,但從事權與經濟體量來講,還是遠遠不能適應的。
論壇現場,多位嘉賓也表示,各省市的體制機制改革需要更加開放,以適應企業的發展。“希望接下來有更多的權力下放,讓我們得以更好地服務企業,營造好的營商環境。”伍志強說。
2019年第2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