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並購后,BMTS為何能在車市寒冬中逆勢增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8日訊 近幾年,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並購外國企業,已不再是新鮮事,但隨后的運營情況大都不盡如人意。在2018年,當中國的威軾創集團與方源資本收購“博世馬勒渦輪增壓系統有限公司”,並將其更名為BMTS Technology(博馬科技)時,汽車界十分好奇,這兩家公司能在BMTS 身上“做出什麼文章”。
一年多來,在中國車市整體下滑,業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的情況下,BMTS卻逆勢增長,不斷在全球范圍擴充產能。近日,威軾創集團董事,BMTS全球市場銷售和戰略發展負責人蔡放公開透露,2019年至今,單就中國市場來說,BMTS的訂單就比去年漲了超過60%。
在此期間,BMTS還相繼在墨西哥Ramos Arizpe,塞爾維亞NoviSad,以及中國山東的東營和濟南投資新工廠和擴充產能。
蔡放表示“BMTS是一家德國技術基因深厚的跨國企業,博世和馬勒過去對BMTS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在高溫材料,渦輪軸承,空氣動力學等方面儲備了多項專利,並且得到了全球主要的汽車行業客戶的認可,這個就是對公司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外部市場方面,環保法規也在推動汽車廠商大規模提高渦輪增壓的滲透率,能夠保証未來的市場增長——這些是我們決定收購的主要原因。”
“我們接手后採取了很多動作,”蔡放道,“比如推動供應鏈從歐洲日本等高成本地區向中國印度等低成本地區轉移,快速降本﹔同時對於採購單件價值最高的渦輪外殼,把威軾創集團在山東東營的不鏽鋼工廠整體並入BMTS,深度整合供應鏈。通過專業的技術團隊輔導現有供應商降低成本的同時,我們也不斷開發新供應商。”
供應鏈問題之外,BMTS此前的治理結構在管理和運營流程方面相對復雜,需要繁多的內部審批和匯報流程,佔據了管理團隊大量時間精力。這無疑帶來了一些隱形成本。“我們直接帶領全球團隊,簡化了管理流程,推廣簡單、直接、快速的決策方式,使得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從而降低了內部的管理成本。”
基於諸如以上舉措的展開,BMTS財務表現快速轉好。據了解,在收購后用了6個月的時間,BMTS全球扭虧為盈。也正是在這之后,BMTS開啟了擴張之路:除了在全球建廠外,還把亞太地區總部落在了上海虹橋商務區,更加重視並貼近亞太客戶。
如今,全球排放法規都在不斷加嚴,就中國而言,目前已推出了國六A。國六B也將在明年推出,而國六B在顆粒物、NOX等幾個方面比歐6還要嚴格。在這一情況下,為滿足法規要求,小排量渦輪增壓是最主要的技術路線。
蔡放表示:“BMTS的技術優勢在於小排量,為大眾、通用、寶馬、PSA,以及上汽、北汽、長城等開發並投產了多款產品。這些客戶對於渦輪增壓的需求量都在增長。目前來看,中國汽車市場渦輪增壓滲透率大約在50%左右,而在國六法規出來之后,排放標准進一步加嚴的情況之下,渦輪增壓未來的滲透率會進一步增長到75%以上,市場成長空間很大。”
在把控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能力上,BMTS一直引領著渦輪增壓技術發展趨勢——減少燃料消耗,從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持駕駛者充分的駕駛樂趣、符合排放標准、出色的使用壽命、最佳運行特性等特點,具體而言,在技術方案上,有兩大趨勢非常明顯:
一是米勒循環+汽油機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通過增加壓縮比,米勒循環配合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能夠在現有基礎上節省10%-15%的油。相應的排放可以進一步降低。BMTS在集中資源配合全球客戶投產這個技術,在未來兩年之內市場就可以看到該方案開始批量使用。” 蔡放解釋到。
二是48V+E-turbo(電子輔助渦輪增壓)技術,輸出功率更高,同時渦輪廢氣的剩余能源也可以去給電池充電,可以滿足下一代排放法規。E-turo則將進一步降低小型車、中型尺寸的SUV的油耗,同時更富有駕駛樂趣。據稱,其1.5T的電子渦輪增壓發動機,達到180KW輸出功率,有能力替換目前2.0T發動機,最早將在2024年量產。
對於中國汽車渦輪增壓市場的未來,蔡放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渦輪增壓滲透率還並不高,大約在50%左右,而在國六法規出來之后,排放標准進一步加嚴的情況之下,渦輪增壓未來的滲透率會進一步增長到75%左右,空間很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