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千磨萬擊還堅勁 咬定發展不放鬆

——辯証看待中國經濟形勢

2020年01月22日08:1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千磨萬擊還堅勁 咬定發展不放鬆

2019年,在風險挑戰和下行壓力下,中國經濟“年報”成色十足——它向世人表明,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依然擁有足夠的經濟韌性和強大潛力。

正確研判中國經濟,不能被短期指標的波動牽著鼻子走,不能被外界的雜音所干擾,需要在保持戰略定力同時,辯証看待內外部形勢。

世界經濟持續疲軟,國際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國內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而與此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中蘊含機遇,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士氣人心凝聚起磅礡之力。戰勝風險挑戰、把握歷史機遇時不我待。

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隻有堅持用辯証思維看待形勢發展變化,善於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確保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辯証看中國經濟,要把握好“危”與“機”的關系。

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才能解決矛盾。

一方面,要客觀分析研判“危”。要清醒認識到經濟發展中面臨一些風險,既有國際經濟深度調整的影響,也有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挑戰。同時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這是前進路上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不必過於擔憂,更不用杞人憂天。

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看,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之后經濟增速放緩是一個普遍現象。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雖然比高速增長時低,但已經是在14億人口、99萬億元的更大體量上的增長,同時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是增速最快的,仍然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另一方面,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機”,“機”往往蘊藏在“危”中。當前,風險挑戰客觀存在,但也要看到大的趨勢中蘊藏著機會,直面挑戰、把握機遇,完全可以轉危為機。

應該看到,在全球經濟低迷徘徊的同時,新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在國內傳統產業“去產能”的同時,新動能正在蓬勃崛起,數字經濟、互聯網+等新經濟業態快速發展。

不少國內企業在外部承壓的同時,或是深挖內部轉型潛力,或是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新的機會,實現華麗轉身。去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能夠在逆勢中增長3.4%,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也有力地印証了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化外部壓力為內部動力。

——辯証看中國經濟,要把握好“穩”和“進”的關系。

“穩”是基礎,是基本盤,行穩才能致遠。“進”是為了能持續、更長期的“穩”。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把握時機,積極進取。

我們將“六穩”作為2018年以來宏觀調控一以貫之的重點,並把穩就業列在首位,就是緣於底線思維。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經濟社會大局才能穩定。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讓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証明,2019年“六穩”取得明顯成效。

穩在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

穩在金融:2019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98.65萬億元,同比增長8.7%﹔

穩在外貿: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31萬億元,增長3.4%﹔

穩在外資: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415億元,增長5.8%﹔

穩在投資: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5萬億元,增長5.4%﹔

穩在預期:2019年12月制造業PMI為50.2%,連續兩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上,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5%,持續位於較高景氣區間。

“進”則是更深一層的要求,重點在於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

2019年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態勢持續,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

——辯証看中國經濟,要把握好“供”和“需”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要做好宏觀經濟管理,既要重視供給側,又要重視需求側。近年的實踐充分証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需求側一端,強化民生導向,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切實增加有效投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供”與“需”各有側重,協同發力,就可以實現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還提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中國經濟不是一個小池塘,而是一片寬廣的大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時時把握住這一點,我們就能保持定力、堅定信心。

辯証看待中國經濟,就能使我們撥開迷霧,信心滿懷,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推進轉型升級,以“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應對風險挑戰,咬定發展不放鬆,在埋頭苦干中增長實力,在改革創新中挖掘潛能,在積極進取中開拓新局,中國經濟航船就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本報記者 張超文 李佳鵬 孫韶華 班娟娟)

(責編:庄紅韜、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