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WHO表態后 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庄紅韜
2020年01月31日18:48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當地時間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新聞發布會,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人民網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針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他們表達了看法:此次疫情將在短期內給中國經濟帶來挑戰,但長期影響有限。專家學者並就如何減少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短期影響較大 服務行業將成“重災區”

相較2003年的“非典”時期,我國當前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為復雜。經濟學家、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向記者表示,17年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高峰階段、新供給擴張上升期,與當前的中國經濟運行趨勢、增長動力結構有著本質的不同。

恆大研究院今天發布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也表達了相同看法。上述文章初步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的“非典”疫情,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

對內來看,短期內消費下降給GDP下行帶來的壓力不可輕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疫情發生后,交通和物流條件受限、人與人減少接觸等因素,勢必會影響到包括旅游、娛樂、物流、餐飲、家政等在內的服務行業。”

“由於去年一季度的基數較高,今年同期的重點是疫情防控,很多行業,特別是傳統服務業將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因此,今年一季度GDP的增速相對去年同期會有一個明顯的回落。”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預測道。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李小雲特別提醒道:“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們目前採取的脫貧攻堅措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二三產業為主的產業扶貧,尤其像以旅游業為主的扶貧工程短期內或將受到一定影響。”

對外來看,此次疫情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兩個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曉光表示,鑒於目前的疫情發展,包括跨國旅游在內的服務貿易已經受到一定影響,后續的商品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預期也會有所影響,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對此,劉曉光作了進一步解釋,2003年在“非典”疫情沖擊下,出口增速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增長34.6%,較2002年還提高了12.3個百分點,但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速則從1-5月份的46.8%,較快下滑至全年的2%,“本次疫情爆發的時間更早,新年的外貿訂單和外商投資計劃尚未全面啟動,兩方面受到的沖擊都可能更大一些,需要提前做好政策應對。”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行業發展部總監高士旺則向記者透露了制造類企業面臨的當務之急:外需方面,在短期內並沒有實質性減少或者訂單轉移,但需要后期加緊交貨來彌補,企業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復工后缺乏防范疫情的專業指導,在工人集中用餐、生產和住宿情況下,如何落實防控工作也面臨著一些具體問題。

長期影響有限 疫情防控將激發創新業態

在新聞發布會上,WHO的發言人解釋道,宣布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狀態並非因為中國的疫情惡化,而是因為在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疫情的傳播。

“應該看到,我國採取的迅速和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已經得到WHO的高度認可,也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提供了良好示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表示,此次疫情將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穩中向好的態勢。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蔡浩也進行了舉例印証:“實際情況表明,此前WHO認定的5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當地經濟都未產生實質和長遠的影響。”蔡浩解釋道:首先,WHO的決定和建議並不具備強制性,各國對疫情的應對有自己的選擇﹔其次,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強調,世衛組織不贊成甚至反對對中國採取旅行或貿易禁令。

而在王微看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也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些發機遇。此次疫情防控將會激發一些創新業態,促進生產生活業態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促進靈活就業,網絡辦公等方面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跨境電商等貿易創新方式的發展。

溫彬也表示,可以預計,今年上半年有些行業受影響程度較大,但有些行業的訂單和生產將呈現擴張狀態。比如,與藥品、醫療器械等防控疫情相關的行業,包括電商、網上辦公、智能化在內的互聯網行業等,或將成為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點,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傳統行業下降帶來的不利的影響。

滕泰則認為,此次疫情防控將對5G通信、雲游戲、AR/VR、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技術的快速應用,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應對:精准施策 穩定市場預期

如何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基礎上,採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來減少經濟波動?對此,滕泰表示,不能簡單穿越到“非典”時期尋找經驗,必須在研究新疫情、新社會反應模式、新經濟背景的基礎上,做出客觀的評估預測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對此,滕泰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應保証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防止“金融加速器”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其次,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但為了打開財政收支空間,必須要解放思想,有創新辦法﹔第三,結構性政策應以穩就業為重點,對直接受疫情沖擊的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和服務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創新企業應重點扶持。

王微表示,當前應更注重輿情引導,特別是注意做好信息公開,減少社會恐慌,恢復信心和預期,鼓勵創新和靈活就業,特別是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服務的發展,相關藥品創新研發,鼓勵有利於靈活就業的新型企業發展。

在銀行信貸方面,曾剛則建議,疫情影響下,經濟活動放緩將導致相對應的信貸需求減弱,尤其會給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帶來一定阻礙。同時,疫情期間相應的行業、企業及個人還款能力可能會遭受一定壓力,給銀行機構帶來信用風險的上升。

曾剛認為,銀行不能簡單地將還款延遲等情況作為一般性信用風險來處理,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對微觀主體的貸款、還款進行重新安排,通過適當推遲或者降低成本等方式,防止對相關企業進行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這樣的做法從長遠上有助於更好地控制風險,有利於降低受疫情影響相關企業及個人的損失,進而提高他們應對疫情的整體能力。”曾剛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証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表示,要減少疫情對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就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要提前做好疫情結束后生產經營的恢復准備工作,“包括相應的一些生產安排,原材料的安排、勞動力的安排等都要提前准備。一旦疫情結束后,企業能夠馬上恢復生產和經營。這樣將對整個全年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減小,經濟也會恢復得更快一些。”(張曉赫、孫陽、畢磊、申佳平、張玫、史雅喬、李楠樺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畢磊、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