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數學廢柴”也能考進前三 作業幫初中數學給你196個逆襲大招

2020年04月29日16:18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數學廢柴”的轉身

  山東青島的初二學生周博,過去一年多,數學一直比較差。

  “班上的同學總說我在數學上是個廢柴。”周博說自己的情況從初一后變得糟糕。他回憶說:“初二慢慢接觸到幾何題,我就發現每一節數學課后總是一頭霧水,數學老師從開始對我滿懷信心,到最后對我不管不問。”

  數學成績往往和學習興趣成正比。周博當時“每天上課心不在焉,望著屏幕,發著呆”。直到有一次,周博心血來潮,認真地聽了半節作業幫直播課的數學課。他發現竟然聽懂了,記住了幾個大招,還有一些題的簡單解法。接下來的每次周考,他發現試卷上好多題目的模型,都在作業幫直播課上聽到過。經過一年的學習,周博的數學成績,穩定在全班前三。

  讓周博的數學“起死回生”的作業幫直播課,是時下主流的在線直播班課程之一。借著直播課的幫助,像周博這樣被同學稱為“數學廢柴”的后進生,依然有翻身的機會。從差生到優生的轉身,有時隻需要一個假期。

  這是作業幫直播課初中數學課帶來的改變。這樣的可能性,源自多年打磨的教學體系。成立六年來,作業幫及其旗下產品月活躍用戶超過1.7億,教學體系也有了諸多質變。就像武林高手琢磨武功秘籍那樣,作業幫初中數學老師梁勇和團隊從一間7平米的“小黑屋”起步,歷經數年打磨搭建出“大招體系”。這套"大招"已成為作業幫初中“幫數學”課程體系的核心之一。

  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作儲備,招式的誕生可說是水到渠成。“海盜埋寶”、“胡不歸”……每一招對應的都是中考必考的重點題型,可謂刀刀見血。最終,196個大招有了雛形,並且匯聚成體系。“如果說,知識點就像天上的星星,那麼這一次,意味著星星被串聯起來,作業幫直播課初中數學體系第一次形成了星座。”授課時間超過1000小時的作業幫直播課老師徐絲雨說。

  “海盜埋寶”

  星座匯集到一起,進而形成星雲。196個大招體系、162個易錯點、985個知識點和梯度分層式教學,加上從清華、北大等優秀高校畢業的眾多名師……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作業幫初中數學的“教學宇宙”。

  從線下到線上

  初中數學是公認的難點。從小學過渡到初中,數學開始融入了函數、幾何等知識點,這要求孩子們升級到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而一旦無法適應,便會一步步輸給同齡人。

  2016年前,普遍的方法是在線下找補習班補習。

  那是一個近乎草莽的年代。身為作業幫初中數學團隊開山元老之一,梁勇說:“線下補習班,容量有限,數量繁多,不同的老師教學質量良莠不齊。” 2012年,他剛踏入初中數學教培領域,想找一個優質老師去聽課。他發現不僅篩選上有難度,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了,三四十人的班還被迅速報滿。

  “2012年,還沒有作業幫直播課這樣的課可以聽。在線下培訓班教數學的時候,我發現這個行業挺亂的。”跟他一起的同事,許多人處於“混日子”的狀態:在線下課堂上講一道題,學生們分析五分鐘,老師黑板上再寫五分鐘,做完了再討論十分鐘,最后二十分鐘做課堂練習,一節課很快就混過去了。

  最后的結果是,補課費交了,課上完了,卻學不到什麼東西。

  跟作業幫直播課精心打磨的課程相比,用“粗糙”來形容當年的教育方法也不夸張。梁勇介紹說:“我們現在每堂課都要有設計,要追求講課的藝術。比如,我們要講七道題,這幾道題屬於哪幾類,涉及哪些知識點,有哪些解題大招,可以總結出哪些技巧……這些我們都會照顧到。在當時,講七道題,就把七道題講完就完事了。”

  2017年來到作業幫直播課的徐絲雨,之前也在一家知名的線下教育集團擔任學科負責人。對於線下和線上的區別,她感觸頗深:“在線課有兩大特點,分別是高效和細節。對老師的所有評價,都會第一時間反映在評論和留言裡。如果上直播課還抱著混的心態,你會發現沒有人願意再上你的課。”

  一節2小時在線課所包含的內容,在學校裡往往要上到兩個星期。知識點經過提煉、拆分、重構,學生們學到的不再是某一道題的解法,而是針對一整類題的“大招”。 看到了線下培訓的亂象,梁勇來到作業幫直播課時心懷抱負。他自小家中貧窮,從大學起就開始做家教。命運的改變是相互的。一方面,他作為老師改變了眾多學子的命運﹔另一方面,從大學起的家教經歷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從研究生畢業時,他已經是有七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了。

  作業幫直播課數學老師梁勇

  在2016年來到作業幫直播課之前,梁勇的生活朴素而執著。在2012年到2016年之間,他在北京月租500塊的房間裡,每天琢磨著怎麼把教學搞好。每年初中各類考試真題,他都會第一時間打印出來,一邊刷題,一邊總結思路,“想一些其他老師不會想的問題,比如規律和共性”。當時他沒有電腦,筆記全靠手寫,有時候一天就寫完一隻中性筆。由於寫得太投入,他常常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中性筆還握在手裡。他家的被子上,一道又一道的筆痕,就是當時握著筆睡著的証明。

  當作業幫直播課遇見了像梁勇和徐絲雨這樣堅持搞好教學的老師,兩者之間就產生了化學反應。

  開啟“秒題”模式

  遇見作業幫直播課之后,徐絲雨老師記得很多事。

  她記得自己在作業幫直播課入職的日子,是2017年5月16日﹔也記得第一次在作業幫直播課上課的情景。此前,她已經當了4年的線下課教學老師,但她發現要上好直播課,其實並不容易。 “

  備第一節課,我花了一個星期。”徐絲雨感慨道。相比如今有明確分工的作業幫直播課,2017年的教學和教研工作,都隻能靠老師個人摸索。摸索的結果就是效率不高。她當時所帶的初一班,滿班是800人,結果隻有300多個學生報名。

  作業幫直播課數學老師徐絲雨

  這樣的情況不隻有徐絲雨一個老師遇到。作業幫直播課急需一個更適應線上教育、更貼近學生的新體系。2018年,梁勇老師參與了當時體系的搭建。他和其他老師一起,先從整體框架入手,整理出統一使用的模板,同時採用經過老師們共同認可的教學邏輯,保証授課的一致性。

  接下來,為了方便老師加入例題和練習題,梁勇還參與構建了教師專用的教學題庫。這個過程就如同愚公移山,各種各樣的真題和拓展題被不斷地添加進來。滴水穿石,到了今天,這個精修題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十萬道題,全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各項考試數據完備的題目。梁勇總結說:“基本上所有的題都能立刻搜到,並且添加到講義裡。”

  近一年的時間裡,梁勇都在琢磨如何更新初中數學的講義。他認為:“以前的講義存在問題。比如,有的老師帶尖端班時,自己弄了一套講義。等到這個老師改帶提升班的時候,他就把講義裡幾道難題刪掉,就當作提升班的講義了。這是不可取的。”

  在教學體系逐漸成熟之后,作業幫直播課的班型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分為了提升班、尖端班、沖刺班以及理科實驗班。因此,每個班型都要專門定制相應的講義。梁勇說,為了與分層教學相配合,“大招體系”應運而生。

  梁勇形容這是一個“關小黑屋”的過程。實際上,在之前的直播教學裡,每個老師都有各自的大招,“只是當時各自用各自的招數,沒有統一起來,形成不了規模”。從那個“小黑屋”起步,所有的初中數學老師聚在一起討論了好幾輪,梳理出初中數學的所有“大招”,一共196個,正好是14的平方。

  每個大招都對應一個解題技巧。比如大招之“海盜尋寶”,就是通過幾何方法尋找出埋藏的寶貝,對應的是幾何方面的知識點﹔又比如“胡不歸”,描述的是一個姓胡的小孩,在不同的路面上走路會有不同的速度,對應的是最短時間路程問題。這些題目均為歷屆的中考真題。梁勇發現:“每次數學考試最后一道大題通常很難,學我們的大招之前,做完可能要二三十分鐘,學會了大招之后,可能五分鐘就解出來了。”

  “大招體系”抓住了每道題型的“七寸”,多題一解則是作業幫初中數學的另一大特色。千變萬化的數學題目被一個解法歸為一類。對於學生來說,隻要學會歸類思維,便可做到舉一反三,降低學習成本。最終,這兩大特色構成了“幫”數學的核心。

  教學體系成型之后,徐絲雨對於在線教學上的困擾也迎刃而解。如今,每位教學組的老師手上,都有一份初中數學知識點總表。這份總表是由教研組團隊精心打造的,細分到每一個章節的每一個知識點,事無巨細,一共985個。就像前線打仗的將士有了穩定的后方支持,老師們講起課來,輕鬆多了。

  從個體到整體的蛻變

  整體與個體的改變常常相伴發生。

  優秀的團隊,必然吸引更多優秀的老師。作業幫初中數學團隊僅清北畢業的名師就有5位,包括有11年教齡、頂級金牌教練劉楊老師﹔一路保送、從北京四中理科實驗班考入北京大學的劉璐老師﹔清華聯培碩士杜藝波老師等。加上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畢業的老師,共同打造了一支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教師隊伍。

  徐絲雨最開始的報班人數,800人的滿班隻報了300多個,這也成為了她歷史上最少的在線班人數。往后,隨著教學水平和人氣的提升,她幾乎每推出一個新班,學生都會爆滿。

  學生們喜歡叫徐絲雨“雨神”。能被成為“神”的老師,自然有其神奇之處。她有著1000個小時以上的在線教學時長,在作業幫直播課老師評價上,獲得了2萬多條評價,評價度為滿分5星好評。隻要你花時間翻看一下徐絲雨的學生評價,你就會發現許多學生在聽了徐絲雨的數學課后,學習命運發生了改變。

  作業幫“大招體系”的好處在於,不僅使解題成為了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使數學學習成為了一件快樂的事。梁勇觀察到,“對數學的厭惡,最初都是從不會做題導致的挫敗感開始的”。而這位老師最擅長的事情,就是讓學生們從“不會”到“會”,從厭惡到喜歡。

  以幾何為例,當題目出現時,梁勇會將題目和結論藏起來,“要証什麼不告訴你,要求什麼也不告訴你,就一起來看圖”。隨后,他帶領學生分析一個幾何圖形的所有可能性,讓學生一看圖就知道大概會有什麼類型的問題。當一個圖形被分析完,他再把題目亮出來,學生們一看,原來這道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

  善於提煉和總結,也是梁勇區別於其他老師的一大特色。他總結說:“一個數學老師教得好不好,從他最開始的三句話裡就能看出來。”

  比如“幾何最值”問題,一直是許多初中學生苦惱的難點。梁勇將其歸納總結,提煉出三句話。第一句話是“無運動,無最值”。他跟學生說:“一道題它敢問你最值,就說明肯定有東西在運動,否則它隻能問你這個角多少度,或者線段多長。”

  初中數學“最值問題”

  緊接著,梁勇的第二句話就來了,“當你不了解一個點的運動特點的時候,談最值是奢侈的”。這就要求學生們掌握點的運動模式,這是求最值的基礎。

  最后,第三句話總結出所有初中最值問題的關鍵所在。梁勇發現在初中數學裡,所有可以接受的點的運動隻有兩種:一種是點在直線上的運動,另一種是點在圓上的運動。

  梁勇所歸納的“三句話”,基本上涵蓋了最值問題的核心部分。這些概念是如此的精煉,以至於有的學生聽完他的課,說自己“悟了”。有時候線上開家長會,梁勇啥都不說,光把自己班上中考數學考滿分學生的展示一遍,就足以証明自己課堂的效果了。

  2020年,作業幫直播課初中數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四季教材體系已然完善。寒暑,向學生輸入985個知識點、經典例題,預習知識,夯實基礎﹔春秋,主打162個易錯點、傳授196個大招。體系的成熟,帶來的是家長的認可,以及學生報班數量的進一步猛增。

  今年,徐絲雨的學生數量再次打破記錄,她的班上學生數量已經達到了4000人的規模。如果算上其它幾個班,她的總教學人數超過了1萬5千人。不分地域,不分階層,輸出同樣優質的教育內容,隻有在線教育才能賦予老師這樣的“超能力”。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