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幫直播課打造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

陳堯(化名)正在讀小學五年級,這半年來,他的數學成績直線上升,幾乎每次考試都能得90分以上。
但在半年前,陳堯還是一個對數學沒有什麼興趣的學生。自從上小學以來,他的數學“搖搖欲墜”,一晃到了五年級,小升初近在咫尺,數學不好漸漸成了命門。2019年末,父母給他報了作業幫直播課的數學在線班課,沒想到迎來了轉機。
老師董偉已經教了十幾年數學,他很快發現陳堯有個不好的習慣——聽課幾乎從來不做筆記。同時陳堯對色彩敏感,喜歡繪畫,常常在筆記本上畫不同的圖案。
圖注:學生正在上作業幫直播課
在作業幫直播課,每個學生有一名專屬的輔導老師,陳堯的輔導老師是童婷婷。董偉和童婷婷開始“對症下藥”,引導陳堯用紅黑藍三種顏色的筆做筆記,其中,紅色代表重點內容,藍色是比較難理解的部分,黑色則是簡單的知識點,並結合孩子的愛好,在一些地方,還用圖案補充解釋知識點。
圖注:董偉老師上課界面
跟著老師們學習了“三色筆記法”不久,陳堯開始發現數學課的樂趣,每次聽課,都會認真做筆記。幾個月下來,成績明顯提高。
借助一些好習慣,是董偉和作業幫直播課的老師讓孩子對小學數學產生興趣,提升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所謂“名師有大招,養成習慣好”。
這讓老師們在2020年的網課“江湖”裡聲名遠揚:過去4個月,受疫情影響,全國共有3100萬學生涌入作業幫直播課觀看免費課,成為在線教育第一名。而在最新一季小學付費直播課中,董偉和同事們已經教授數十萬名學生。
從教多年,董偉的感受是,小學數學教育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數字枯燥,運算抽象,這讓不少學生感到乏味。他和作業幫的同事一直嘗試各種方法,讓學生們既能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又能取得學習效果。
1 越來越講不動:“都走不出奧賽的范圍”
不過,最初並沒有那麼容易。
小學數學負責人曹爭此前主要做小學奧數培訓。2013年,隨著移動互聯網行業爆發,他開始嘗試線上網課教學。
在線教了4年小學數學課程后,曹爭發現這個行業一直停滯不前,過去的問題始終懸而未決。這讓他覺得很糟糕。而想上在線小學數學課的學生群體,卻日益龐大。
“過去小學數學在線課程,都走不出奧賽的范圍。”曹爭說,無論學生報什麼類型的在線數學課程,都會跟奧賽相關,“很多教育機構,打造了一套課程,但是內容難度都比較大。而且質量很差,很多只是把線下培訓課程直接搬到線上”。
這些數學課程盡管設計得成體系,但它們實際上隻適合學習成績排在前5%的學生。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把校內的課程消化得非常好,再參加這類的課程,能夠鍛煉思維,有所增益,“但如果他校內知識還沒有學好,基礎沒有打牢,再去學這些在線課程就本末倒置了。”
而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聽不懂,跟不上節奏。有學生在線聽了十幾節課后,覺得內容跟學校教的知識關系不大,很難取得學習效果。
內容與學校教育不匹配,難度、進度超前。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困境,也擺在小學數學教研團隊面前。
2016年,董偉、曹爭先后加入作業幫,打算開發一套面向全國學生的小學數學王牌課程:“過去的小學數學培訓隻適合少部分人,但是在三四五六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還有大量的學生有在線學習的需求,他們只是希望通過課外培訓鞏固、提升課堂學習的的知識。”
上課的時候,董偉也會發現,課程越來越講不通、講不動,因為過去的課程內容,沒有考慮到這個廣大的群體。
數學教研組曾經嘗試過變革,降低教學內容難度。2016年6月,作業幫第一次降低小學數學培訓內容的難度,沒有取得期望的效果。2017年初,他們再次下調難度。
“降到最低難度,發現還有很多小朋友適應不了節奏。”董偉認為,這是體系搭建的問題,“之前的課程內容思維體系是超前的,而沒有與學校教育同步、匹配。”在他看來,“老師們大多只是遵循過去的課程設計,沒有認真研究過,學校裡到底在講些什麼。”
2 “做同步培優,還是做競賽培訓?”
新的變革契機出現在2017年底。當時,作業幫直播課管理層下定決心改革小學數學在線教育,除了調整人員結構,也招募了更多優秀的教師。
那個時候,曹爭的孩子即將上小學,為了小孩將來上學方便,他決定辭去長沙的工作,帶著家人回到北京。
圖注:曹爭老師接受採訪畫面
曹爭找到作業幫負責人,表示想共同做一些“以前沒有過的東西”。
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核心問題是——小學數學課程是“做與學校數學課程相匹配的同步培優,還是做競賽培訓?”
二人相聊甚歡,想法一致,都主張重點做同步培優。
“當時整個行業的主流都是奧數,幾乎沒有做同步培優的。”曹爭說,他倆都認同步培優是未來的主流,因為有更多普通的學生有在線學習的需求。
聊完之后,曹爭很快加入作業幫,成為直播課小學數學負責人。他和董偉等老師花了3個月時間,調研當時作業幫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狀況。
當時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很復雜,不聚焦。“沒有與學校課本同步的內容,難度設置也不合理,奧數的內容產品線過多。”
產品線龐大繁多,人員也有限,每個人負責的工作太多,很難兼顧,也不容易保証課程質量。
董偉等老師借助各種手段,調研三四五六線城市的小學數學培訓需求。“這些地方跟一二線城市相比,無論軟硬件都沒法比,很多家長送孩子來上課,只是希望提升學習成績。”
經過幾個月的調研,他們更加確定,相比奧數等競賽培訓,同步培優才是大多數學生的迫切需求。
2018年初,曹爭和他的團隊最終確定了作業幫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重新開發打磨出了新的教材,與學校教學內容匹配、同步,以符合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需求。
首先是聚焦,停掉了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的課程,隻保留人教版課程。“這樣的話團隊有足夠的精力保証質量,而且人教版跟所有學生在校學習節奏是完全一樣。”董偉介紹。
之后,他們調整和縮減產品線,僅保留3條。其中兩條是同步培優課程,與學校課程匹配,以適應更多普通學生,另一條則是思維訓練,針對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
新的小學數學同步培優課程在2018年春季班上線。
3 有趣:“頭疼病”消失了
課程上線當年,王宙的父母就給他報了曹爭主講的小學數學同步提升班。
雖然是班長,但王宙之前一看到數學題就“頭疼”,這是從啟蒙時期便有的“舊疾”,盡管父母老師一直在敦促著,但他實在是很難對枯燥的數學產生興趣。
沒想幾個月后,他對數學的“頭疼病”就消失了。學期即將結束時,王宙給曹爭寫了一封信,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突然開始喜歡數學了,覺得數學好有意思啊。有一瞬間,我還后悔自己以前討厭它。”
圖注:學生給作業幫直播課老師的感謝信
王宙在信中表達他對這門學科的新看法。這種改變源於曹爭授課時的幽默風趣。上直播課的時候,王宙每堂課都可以聽到曹爭講各種故事。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習題置入生活化的場景中進行講解,是曹爭和作業幫小學數學團隊在做直播課時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增加孩子們的代入感,從而體味到數字的樂趣。
“代入感非常有意思,我們會構建一些故事化場景,比如,通過動畫短片演示,加上老師講解,帶孩子們一起去‘逛商場’,媽媽要買一件外套,小姨想挑選裙子,這樣孩子們自己就會有價格的概念,知道不同數字所代表的不同涵義。”
曹爭認為,小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成長,在低年級的時候,需要一些趣味化、故事化的場景,幫助學習數字、運算,到了高年級,則需要更接近生活的場景,來理解邏輯的美。
因此,“有趣”是曹爭和他的團隊推出作業幫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做直播課的時候,趣味性是曹爭的一個明確要求。數字雖然看上去單調枯燥,但如果把這些數字引入到豐富的故事場景之中,便可以比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打磨作業幫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時,他和他的團隊從一開始便在趣味性上花了很多心思。
除了用故事增強孩子們的代入感,曹爭和他的同事還設計了三個IP形象:雪球、艾克和小依,希望通過擬人化的卡通形象,讓小孩子們在數學直播課上能有一種感情寄托,感覺有小伙伴們在陪著他們一起學習、成長,以此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
雪球是一個用雪花堆起來的北極熊形象,看上去圓滾滾的,憨厚可愛。“我們最初想過很多形象,但有一點就是,這個陪伴式的卡通形象,一定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卑,說他比我聰明,所以,我們會選一個感覺比較傻傻的,可愛的形象。雪球正好符合這個期望,另外,也希望孩子們的學習,像滾雪球一樣,越學越好。”曹爭解釋道。
圖注:小學伴學產品“雪球”
“孩子進入到我們APP裡,打開他所選的課程,就像來到了一個家園,這些卡通形象就像家園裡的小伙伴,會告訴他需要預習什麼,做什麼題等等,如果孩子們做對了,還會給予他們學分激勵,他們可以用這些學分換很多東西。”曹爭介紹。
不論在講課,還是答題時,這些卡通形象,都會適時出現,把孩子們帶入到不同的故事場景中,一起探險,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數字、邏輯和幾何圖形等。
這個學習伙伴意外地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隨后,產品團隊迅速跟進,依托雪球打造在線班課的激勵機制,推出線下實體玩偶,隻有全勤、按時按量完成每一次作業,才能夠領取。產品團隊本以為這個要求“很苛刻”,沒想到玩偶推出之后,立刻供不應求,完課率、到課率等學習指標顯著提升。
4 有效:錯誤率降低了很多
珊珊(化名)也是一名小學5年級的學生,數學成績一直不太理想。2020年春節之后,母親給她報了作業幫的網課,每周學習兩次,授課老師是董偉。
上了幾次,珊珊就喜歡上了這門課程。
和自己見過的很多數學老師不同,珊珊發現董老師經常會用一個個故事來引導學生學習。
自從上了網課,珊珊還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在線上聽完董偉的習題講解后,都找父親或母親,把課上學的給大人講解一番,直到父母都明白。
這是董偉教給她的學習方法之一。講解過程不僅讓她自己覺得挺有趣,還能鞏固新學到的知識點。
“一個孩子自己去聽一道題,對知識點的記憶可能就到30%,如果他在聽完之后,以老師的角色去講解這道題, 可能達到90%。”董偉的助手童婷婷稱。
珊珊不僅給父母講解,有時也會登上董偉的直播課,給其他同學講解。在學校裡,她還常常這樣給其他同學講解習題。
“我們特別鼓勵學生用這樣的方式溫習知識點。”童婷婷說,不久前,珊珊的母親給她發來微信,稱珊珊現在答題的錯誤率比過去降低了很多。
在老師們看來,發生在珊珊身上的改變,實現了課程研發的另一個追求——有效。
正如作業幫小學數學教研團隊追求課程“有趣”一樣,“有效”也是打造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的主要目的。
除了讓學生重溫知識點,互動是在直播課中提升學習效果的另一個重要手段,而技術的發展,也給互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老師們借助麥克風、雙向攝像頭以及其他技術手段,可以對手機另一頭聽課的孩子們,進行語音、表情和手勢等識別,之后通過后台服務器分析、處理數萬孩子的數據。
“每個聽課孩子的數據都可以捕捉到,所以,我們上直播課的時候,設計了豐富有趣的互動,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保証教學過程中雙向溝通。”曹爭舉例,他在課上問學生,1/3和1/3噸,哪個是分數,哪個是重量,他們在手機那頭的回答,能夠被即時捕捉並分析,他很快就能知道多少人答對,“效率很高”。
隻有課程既有趣,又有效,小學數學同步培優體系才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孩子們。
現在,新的數學同步培優課覆蓋人教版、北師大版和蘇教版,課程完全按照學校的節奏走,一下子成了爆款直播課。現在,小學數學課在全國已擁有幾十萬名學生,並且填補了國內教培市場多年來的空白。
但曹爭和數學團隊依舊在優化。每一個學期結束之后,他們都要反復討論,以讓同步培優課程體系保持迭代、更新。曹爭還在思考創新的課堂形式,數學團隊招兵買馬,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還會不斷往前做一些嘗試。
他一直記著王宙給他寫的感謝信,在眾多學生和家長的反饋中,這封信說中了作業幫小學數學團隊堅持了這麼久的初心。
“我覺得這就是我做教育,覺得自己有價值感、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能夠影響到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群體。所以對於我來,還會堅定不移地把教育的事情做扎實、做好。”曹爭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