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疫情沖擊之下,全球經濟怎麼看怎麼辦?

6月11日,美股創下12周以來最大跌幅:道指重挫1860點,跌幅達6.9%,納指收跌5.27%,標普500指數收跌5.89%。這是美股在經歷多月反彈后,再次出現大幅下跌。同一天,歐洲股市也出現大幅下挫。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歐美股市出現大幅波動,一個主要原因是擔心第二波疫情可能來襲,會對經濟再次造成沖擊。
疫情沖擊之下,全球經濟確實不樂觀。前不久,國際組織紛紛調低全球經濟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14日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
世界銀行2020年6月期的《全球經濟展望》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快速而巨大的沖擊,將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
根據世界銀行估算,全球經濟今年將收縮5.2%。其中,由於內需和供應、貿易及金融嚴重中斷,預計發達經濟體2020年的經濟活動將收縮7%﹔預計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EMDE)今年將收縮2.5%,為至少60年來整體上首次收縮。
無論是萎縮3%還是5.2%,這場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衰退,已成為世界共識。
危機來臨,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推動全球復蘇的新動力在哪裡?6月9日至10日,全球智庫抗疫合作雲論壇在北京舉行,雲論壇期間,中外智庫圍繞“全球經濟復蘇:新目標、新動力”“公共衛生:全球治理的新議題”“統籌抗疫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的視角”“國際合作抗疫:挑戰與機遇”分別舉辦4場雲分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智庫專家學者,通過視頻連線共同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建言獻策。
疫情引發全球經濟衰退,數字經濟迎來新商機
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將疫情下的世界經濟概括為“五個大潮”:衰退潮、破產潮、失業潮、斷鏈潮和放水潮。
“根據IMF預測,今年世界上170多個國家都會是負增長,世界經濟衰退會引發大批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破產,從而連帶引致社會失業。”陳文玲說,從產業鏈來看,目前中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但受國際貨運停滯影響,在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產業鏈受到阻斷。
從投資來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直接投資將大幅下降40%,是過去二十年的最低值,疫情使得許多跨國企業投資信心嚴重不足。
“從供給側來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嚴重沖擊,尤其是汽車、電子等供應鏈較長的產業斷鏈風險大,多個服務行業嚴重萎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從需求側看,疫情使得全球需求大幅減弱,大量消費需求被抑制,市場急劇萎縮。美國4月份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額,同比下降21.2%﹔由於中國抗擊疫情取得了明顯成效,相比之下受到的影響要小一些,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5%。
“盡管前4月中國社會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但線上實物零售額卻逆勢增長,這背后是線上經濟等新業態新技術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將為未來的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張曉強說。
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嚴重沖擊已在所難免,未來應如何規避經濟從衰退滑入蕭條,逐步重回正軌?論壇上,與會各國專家一致認為,應對疫情沖擊,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全球多邊主義,共同追求經濟復蘇。
“在當前的疫情背景下,首先要聚焦合作,反對保護主義。歷史實踐証明,全球性的供應鏈可以極大提升效率,隻有充分展開貿易合作,加強供應鏈韌性,才能讓世界經濟盡快恢復。” 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說。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加博瑞爾·菲博梅爾也認為,全球化不會削弱國家實力,相反供應鏈和市場的多樣化,有利於讓世界經濟應對各種沖擊。
“在考慮經濟的復蘇時,首先要考量將資本投資到什麼樣的經濟領域中。”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國際事務總負責人安德魯·湯普森認為,疫情在對線下經濟造成沖擊的同時,在線數字經濟迎來極大增長,涌現出新商機,下一步應加大在新經濟領域投資力度,以技術創新來應對經濟下行。
印尼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經濟部負責人約瑟·裡扎爾·達穆裡也指出,未來世界經濟局勢可能更復雜,需要重新改變經濟結構來調整發展方式。“未來的需求會跟當前不同,新技術應用也會更加廣泛,支持新興、綠色的投資,將成為促進經濟復蘇的重要方式。”
“需要看到是,為應對疫情,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實施的無上限量化寬鬆,引發幾十個國家跟進。”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看來,量化寬鬆政策會壓底實際的利率水平,在降低政府負債成本壓力的同時,也會導致經濟脆弱性進一步累積,尤其對新興經濟體來說,可能形成量寬政策依賴症,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中國將發揮更大作用
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沖擊,但危與機往往同生並存。專家認為,在推進經濟全球化和拉動經濟復蘇的進程中,中國可以發揮更多引領作用。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亞洲項目高級顧問蒂莫西·薩摩斯指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對新技術的需求在增加,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顯著,中國企業在以數字化方式推動產業創新方面保持了強勁勢頭,這將成為帶動經濟復蘇的一大趨勢。
“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是推動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積極力量,維護國際貿易暢通,促進跨境投資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職責。”張曉強介紹,今年1—5月,中歐班列開行近四千列,運量和車輛數同比增長了30%,對於運送抗疫物資,保障產業鏈及國與國間的貿易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看好中國新經濟的成長潛力。在他看來,應對疫情,經濟刺激是需要的,但應該著眼未來,發掘數字經濟的潛力。“在這方面,中國處於領先位置,可以發揮更多帶動作用,使得世界經濟發展更加面向未來。”
“由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巴基斯坦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巴中研究所所長賽義德介紹,中巴經濟走廊,包括電力、水壩、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當地水泥、鋼鐵等產業發展,創造出大量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說是我們應對疫情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
埃塞俄比亞高級部長阿爾卡貝指出,中國不僅在幫助非洲國家抗疫,還與非洲國家在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都有助於非洲經濟的恢復。在他看來,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打造建設性國際秩序和經濟增長方面,未來中國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歷史証明,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張曉強指出,應該看到,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訊等新技術蓬勃發展,在抗擊疫情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逆勢而上,展示出強大生命力。共同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創新創業的重大作用,並更加深入的開展國際合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