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提速 “旱碼頭”高密千帆競發

吳磊 於明效 沈廣安
2020年06月24日14:44 | 來源:大眾網
小字號

  大禹封國、三賢故裡、莫言家鄉——這是濰坊高密自帶的標簽式名片,而其所處位置,恰恰位於“青濰之心”,自古便有“齊魯糧倉、旱路碼頭”之譽,自秦朝置高密縣隸屬膠東郡開始,便與膠州結下了扯不斷的歷史淵源。也因其特殊的戰略定位,近日突飛猛進的山東省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進程,再次將高密市推到了最前沿陣地上。而對此,高密市委書記卞漢林則“胸有成竹”,“它們本來就是同步發展的,地緣、人緣、經濟關系早已形成,隻需順勢而為即可。”

  山東省人民政府對“承接產業轉移聚集區”的戰略定位,是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開發區整合或托管,協議分享被整合或托管園區的稅收、土地等收益,完善產業合作、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支持膠東五市共建產業園區及招商引資、投融資服務等跨區域合作平台,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提升重點園區集聚集約水平。高密市基於特殊的戰略位置與特性,在這次戰略布局中,邁入新的歷史拐點。

  定位:雙向對接高位布局 高密將成新“支點”城市

  “鏈接,這是當今世界強大的一股力量﹔與外界進行鏈接的能力,將是城市重要的競爭力。”高密市位於濟青城鎮發展帶上,是青島、濰坊之間的重要支點,亦是青島都市圈腹地,正處於山東省著力打造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新舊動能轉換區——青島”和“全國性交通樞紐濰坊、國家農業綜合試驗區——濰坊”的鏈接地帶。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區位優勢凸顯、戰略機遇疊加。

  從“安防用品之鄉”到“先進制造業生產基地”,過去幾十年裡,高密經歷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極大地增強了其經濟輸入、輸出的調節與掌控能力。高密位於上合經濟示范區、自貿區最近輻射地帶,青濰一體化的推進,也推動著其逐步由區域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轉變,因此,這座城市規劃在區域競爭格局中不斷“蝶變”,轉身成為青、濰兩座城市的空間“鏈接”。

  膠東國際機場的建設和空港片區的設立,直接影響了高密的資源配置和空間應對。同時,以濟青高鐵、膠濟鐵路、青銀高速、濟青中線高速為代表的區域大型交通設施建設,也極大提升了高密在區域中的交通地位,使高密未來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在青濰一體化大背景下,高密作為青島、濰坊的雙城接點,華美變身為青濰合作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支點,成為名副其實的“青濰之心”與“戰略棋眼”。

  2019年3月15日,在濰坊市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加快高質量發展會議上,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提出“高密要借勢膠東國際機場建設臨港經濟發展區”。這是濰坊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推動區域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的重大決策,為高密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高密有必要強化組織領導,全力以赴推進”。在此背景下,高密市戰略發展框架與概念性規劃也應運而生。

  濰坊聯動青島膠東新機場意義重大,可直接將兩座城市貿易線打通,屆時,高密將成為“青濰一體化”新支點城市,西向可通過R3線抵達濰坊市區,東向可通過“一體化大交通”布局實現與青島串聯。2019年,高密市加速戰略一體化實施,加快建設外貿綜合服務平台和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全年出口總額達到120億元以上。並通過外資企業服務大使制度、支持企業調整生產供應布局等多種方式,全面提升雙向開放水平,將高密打造成一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交通、產業、生態、文化,四大優勢組成清晰的發展脈絡。以毗鄰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連接區域市場的交通優勢,以工業實力較強、產業集群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基礎較好的產業優勢,以農業重鎮、綠色空間廣闊的生態優勢,以文旅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的文化優勢,在高密市設立臨港經濟區,著力打造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平台,促進青濰一體化取得實質進展,為推動青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交通:20分鐘可達青濰高速網

  發展欲動,交通先行。膠東經濟圈一體化,交通網絡的構架與交通一體化是繞不開的話題。省重點高速建設項目濟青中線高速、明董高速兩條高速工程,對膠東經濟圈一體化以及臨港經濟區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兩條高速在高密境內的連接線工程,對高密路網結構完善和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目前,交通部門正在加快推進,推動高速前期各項工作,力爭高速主線和連接線工程盡快開工建設。”高密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紅軍介紹。

  另一方面,高密市已積極與青島、膠州進行道路規劃銜接。根據高密、膠州兩地路網連接現狀,高密市與膠州市交通部門溝通,研究規劃與青島地區路網連接改善提升方案,特別是本地路網與膠東國際機場的對接連通。同時,高密市交通部門對連接青島的軌道交通進行了初步規劃,並與濰坊市、青島市交通部門對接,加速“8號線”建設,爭取盡快納入青島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實現軌道交通一體化。

  在推進一體化進程方面,高密市交通部門就當下實際情況具體規劃了三個方向。中部,濰膠路由城區向東直通膠東國際機場,正積極協調膠州市加快推進濰膠路膠州段的拓寬改建,增強連接﹔北部,規劃G309濰膠路改線工程,向東與膠州境內G309對接,建設高密北部連接青島地區的快速通道﹔南部,規劃沂膠路東延對接青島中心城區北部快速路工程,建設高密南部連接青島地區和機場的快速通道。同時,規劃實施S219平營路擴建和S220平日路改線工程,打造臨港區南北主干道,加強橫向交通干線之間的連接。

  除卻以上項目外,聚焦臨港經濟區發展的膠王路拓寬工程等項目也已陸續進入研究實施階段。最終形成“五橫五縱”對接膠東國際機場快速路網框架,連入膠東半島“一小時經濟圈”。

  而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青島地鐵8號線延伸至高密市項目。該項目全長約24公裡,其中膠州段15.5公裡、高密段8.5公裡,規劃採用與青島地鐵系統相同規格車組設備,爭取與青島地鐵8號線聯網並軌,加入8號線運營,最終目標為實現濰坊市與青島市地鐵/城際鐵路的無縫對接。

  布局:一軸一帶一鎮兩區 核心發力推動一體化進程

  “我站的這個位置(高密市委),距離濰坊市委大樓73公裡,離安丘市委大樓53公裡,離諸城市委大樓54公裡,離膠州市委大樓25公裡,我們與膠州是一塊兒發展的。”卞漢林表示,“不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雙向對接、全面擁抱、一體發展。”

  從高密出發,20分鐘到達膠東國際機場,60分鐘到達青島前灣港、郵輪母港、董家口港,在這種區域優勢下如何讓要素流動高效?如何讓發展活力倍增?高密市迅速將大環境下的高密發展戰略布局進行調整。提出以“一軸、一帶”為主要載體的發展思路,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與地理優勢,徹底激發出高密的巨大能量值。

  “一軸,山東最根本的經濟發展軸,我們正好在最核心上,我們的產業也布局在這地方,首期發展園區、高新區、臨港區,都在這個口上﹔一帶,環高密的母親河——膠河,南到王吳水庫,北到莫言家鄉,環灣的這一個水系,恰好去擁抱青島大機場。”

  新的戰略布局,便是同樣被列入《青島—濰坊推進經濟城市全面合作加快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中的“高密臨港經濟區”。高密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承立在接受大眾網採訪時,對臨港經濟區戰略布局與政治定位做了詳細解讀。趙承立介紹,從空間結構上看,臨港經濟區整體形成“一帶、一軸、七組團”的綠廊環繞組團式規劃﹔從產業布局上看,臨港經濟區共劃分為核心區、起步區、輻射區。

  “一軸”即膠高互動發展軸,帶動省級化工園、高新區和省級經濟區等產業平台,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一帶”即膠河生態發展帶,成組團、串珠式布局恆大文旅康養城、東部新城、南部膠河生態區,形成環抱膠東國際機場態勢。“一軸一帶”兩條經濟軸線,提升延伸臨港產業功能、補充延續城市功能,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

  七組團,則由經濟開發區組團、高新技術開發區組團、南部生態新城組團、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組團、高鐵組團、東部新城組團、省級化工產業園組團組成。經濟開發區組團,融合互動、產城一體的空港經濟承載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組團,高密北部生態產業新城﹔南部生態新城組團,打造智慧生態綠島﹔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組團,集文化旅游、倉儲物流一體的紅高粱特色小鎮﹔高鐵組團,高密北部交通樞紐﹔東部新城組團,高密東部經濟聚集區﹔省級化工產業園組團,高密北部工業發展基地。

  臨港經濟區的核心區,規劃面積36平方公裡,包括“兩區一鎮”——臨空產業區、先進制造產業區與紅高粱小鎮。臨空產業區,重點發展臨港貿易、綜合保稅、倉儲物流等航空上下游產業和臨空支持產業﹔先進制造產業區,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工業互聯網與機器人、人工智能,打造具有區域引領作用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紅高粱小鎮,發揮莫言文學和紅高粱文化獨特優勢,重點發展文化旅游、醫療康養、影視傳媒,打造輻射半島城市群的文旅康養勝地。

  按照臨港經濟區的三步走規劃,至2025年,將建成36.67平方公裡,引進國際領先的行業龍頭企業,臨空物流、高端制造、文化旅游等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企業快速聚集,形成基本功能完備的臨空經濟示范區和一體化發展經濟區﹔至2035年,將建成62.35平方公裡,高端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教育、醫療、文化等國際高標准生活配套設施相對完備,逐步建成特色鮮明的臨空經濟示范區和一體化發展引領區﹔至2050年,將建成94.97平方公裡,形成較完整的臨空產業業態,對全球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區。

  模式:“單中心”到“多中心”探索 打造“高密樣板”

  高密工業基礎雄厚,歷來是膠東工業強市。高新區作為高密工業經濟的主陣地,高標准規劃了智能制造產業區、膠東產業轉移聚集區、生物醫藥產業區、外資生態園、綜合商務配套區、孚日紡織城、生態保護區七大園區,重點打造紡織服裝、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電子信息六大產業,眾多國際、國內高端企業集聚。佔地1000畝的日韓產業園,著力引進日韓產業項目及研發、制造類高端人才。2019年,對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量,分別增長30%、15%。

  “目前,已建成5萬平方米的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11萬平方米的高端人才創業園,為科技成果轉化、高層次人才創業提供了國家級科研平台支撐。”夏庄鎮投資促進中心主任劉宗玉介紹,“區內落戶企業22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70家,高新技術企業21家。”

  位於高新區的豪爾沃科技公司,致力於汽車前期試制開發、汽車配件、汽車車身覆蓋模具研發等項目,車身配件產品主要供應韓國現代、北汽福田、北奔重汽等廠家,成為汽車車身模具領域冉冉升起的新秀。而同樣位於園區的孚日集團,集家紡、電機、地產等多元化產業為一體,是全球最大的家紡產業基地。另外,恆濤節能、潤揚環保等公司的節能、節水、污染防治技術,也在國內遙遙領先。

  經濟開發區通過完善基礎配套、服務重點支撐項目,創新招引模式、打造“雙招雙引”高地,狠抓作風建設、開展重點任務攻堅,建立長效機制、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等措施,扎實開展全區各項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2020年1—4月份,各項經濟運行指標實現逆勢增長。其中,稅收1.95億,同比增收6908萬元,增長54.9%;縣級稅收1.1億元,同比增收4229萬元,增長62.34%。”經濟開發區規劃中心負責人楊剛介紹。

  經濟開發區創新“雙招雙引”模式,對接國內一線城市,承接了青島退城入園或需外遷項目以及產業、資金、技術轉移。截至目前,園區簽約項目15個,總投資78.2億元﹔立項項目5個,總投資18億元﹔在談項目7個,總投資25.9億元。其中,豪邁高端換熱器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被納入2020年省優選項目,星宇新材料項目被納入省補短板強弱項項目。

  仁和化工產業園是山東省政府於2019年6月26日批准設立,高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給予園區“立足化工園交通區位優勢確定打造國家級精細化工園,依托豪邁的技術優勢打造國家級連續流技術化工示范園,依托人才優勢打造國家級化學家創新創業平台”的定位,舉全市之力加快仁和化工產業園建設。作為產業園駐地鄉鎮,姜庄鎮從3月20日開始,僅用10天時間實現4個村庄、1300多套房屋、53個養殖場、2016座墳墓搬遷清零﹔從5月10日開始,僅用8天時間征收完成7個村庄3000畝土地,以實干之風刷新搬遷征收“高密速度”。

  目前,仁和化工產業園內投資10億元的友道化學項目已開工建設,從年初調地到今年10月份投產,該項目僅用了10個月時間。另外,投資18億元的樹脂項目計劃10月份開工,投資13億元的乳膠項目計劃9月份開工。

  “在市直部門單位、有關鎮街區的大力配合下,園區積極有效地推進了重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為實現一體化的厚積薄發打下了堅實基礎。”仁和化工產業園有關負責人孫旭光表示。

  從“縣城—鎮村”到“縣域多組團式”,從“單中心”到“多中心”,高密市把握住“膠東一體化”發展機遇,迅速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豐富縣域其他城鎮組團的職能,以多城鎮帶動縣域空間整體提升。高密臨港經濟區“縣域多組團”發展模式,將格局放在建設多中心的城鎮結構上,是城市空間拓展實現集約式發展的探索與嘗試。而數據顯示,在經濟區布局多中心結構有助於拉開高密城鎮發展的框架,有利於一體化戰略新功能的快速植入和經濟區的分期建設。

  完美布局的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北鄉文化發展區、仁和化工產業園等園區,分別就自身戰略定位與區位發展特性,在穩扎穩打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逐步在產業規劃、園區管理、基礎建設、項目推進等方面,趟出了一條新路子,成功打造出濰坊高質量發展的“高密樣板”。與此同時,臨港經濟區的建設,也使得高密站在空港輻射區的高度,直接面向更高端的國際市場。

  文化:特色文旅獨一無二 豐富膠東旅游產業鏈

  這裡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家鄉,距日照、威海、煙台車程均在2小時內,距膠東國際機場僅20公裡路程,處於機場經濟輻射范圍內。這裡文旅資源豐富,是莫言筆下的紅高粱文化高地,是1987年電影《紅高粱》和2013年電視劇《紅高粱》的原景拍攝基地,同時也是莫言舊居、莫言文學館的所在地,紅高粱文化品牌效應日益凸顯。

  基於此,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便以莫言文化與紅高粱文化為核心,以文學、藝術、田園為主題,重磅打造出集“影視體驗、文化交流、文娛演義、文創孵化、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特色文旅小鎮、文旅導向型新型城鎮化示范區、膠東文化會客廳及臨港經濟商旅區。

  目前,紅高粱藝博園、紅高粱影視城、莫言文學館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其中,紅高粱藝博園正在進行非遺體驗館提升工程,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展示剪紙、泥塑、扑灰年畫、花饃、柳編、高粱畫等10多種非遺元素的生活情境現場、研學現場,打造非遺聚集區。紅高粱影視城一期的老縣城、山寨文化園、游客服務中心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計劃今年10月1日開門納客。同時,小鎮以歷史傳承文化,挖掘紅高粱文化等特色資源,利用臨港經濟圈優勢,加快推進雙招雙引,已與青建智能建造產業園等17個項目對接洽談。同時,利用園區4萬畝綠色果蔬種植基地優勢,將東北鄉蔬菜納入到膠東國際機場的直供“菜籃子”。

  “東北鄉將牢牢抓住建設臨港經濟區及膠東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機遇,著力放大莫言文化、紅高粱文化等獨特優勢,以文化為主線,以項目為支撐,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將文學、藝術、教育、健康、休閑、旅游等功能融為一體,打造高質量的特色旅游小鎮。”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產業指導科副科長張昆志表示。

  “百年鄉村民俗博物館”“世界文學旅游目的地”,東北鄉文化發展區正在將紅高粱小鎮打造成年接待游客百萬人次的文旅聖地,小鎮以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國內極具特色的文旅產業項目,打造高質量點線帶,放大文化、文學效應,將其特有的味道滲入到游客靈魂深處。紅高粱小鎮正朝著“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目標極速前行。

  “青島有它的旅游優勢,黃金海岸、青島啤酒。那我們東北鄉作為莫言家鄉,是高密獨特的文化符號,全國唯一。利用紅高粱、莫言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文學號召力,打造紅高粱小鎮,做成以紅高粱為主題的旅游項目,這與青島構成的是呼應關系,可以形成豐富整個旅游鏈條的重要環節。”對於紅高粱小鎮的定位與發展方向,卞漢林如是說。

  未來:堅定不移發展一體化 多元化探索中前行

  在高密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文琦提出,今年將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存量變革、增量崛起,努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向縱深推進,拓展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數據顯示,2019年,高密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05億元,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億元,居濰坊各縣市區排名第3位,位居全國工業百強縣第67位、中國創新百強縣(市)第50位。在2019年濰坊兩次觀摩點評和年底科學發展觀考核中,高密均居濰坊8縣市第3名,創下了近年來最好成績,在7項重點工作表彰中,高密獲得4項表彰。

  龐大的經濟體量與發展潛力,一體化的推行筑建起堅實的基石,也為高密未來走向與定位構架出堅定的決心。

  “我們跟青島一體化的發展,堅定不移!”,卞漢林表示,高密把臨港經濟區規劃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突出抓好高端規劃、常態化聯系、先行區建設、雙招雙引四個方面,推行目標清單管理逐項落實,爭取今年年底看到效果。

  根據戰略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政策體制、創新體制、社會管理9大方面的青濰一體化主要任務,高密市制定出健全組織機構、實施電子政務暢通工程、建立跨區域重大工程共建共營機制、探索多樣化跨區域產業合作機制、創新區域一體化建設融資支持工具、統一區域生態環境管護制度、統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等方面有效體制、機制研究建議。

  當然,在實際推進中,兩地發展的體量和等級、市場驅動的“化學反應”、產業結構的雷同關系等因素,都或多或少成為影響進程的實際問題,但放眼全國,區域城市群的協同越來越成為大趨之勢。推進區域協同,需要適應新情況、新問題,既要積極創新跨區域行政管理的體制機制,同時也要改進解決問題的組織方式,多管齊下,必能在一體化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家紡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國家健康促進市……數不清的榮譽,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與輝煌,它在歷史的沿革中一次次踐行了自己的使命。如今,它站在了新的拐點上,即將華美轉身,即將完成更高層次的飛躍。高密,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許維娜、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