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全球復工復產四大考題 如何調配“對症藥”

2020年06月29日07:59 | 來源:國際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球復工復產四大考題

  965萬!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北京時間6月27日16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日增近18萬例,超過965萬例。

  16億!世界勞工組織表示,由於缺乏強有力社會保障,全球16億非正式就業人員在疫情全球蔓延的頭一個月裡,平均收入銳減60%。

  生命之危疊加生計之困,讓陸續啟動復工復產的各國面臨“大考”--如何走好控疫情和穩經濟的“平衡木”?怎樣綜合施策才能恢復經濟“造血”功能?穩定供應鏈是靠封閉自顧,還是靠協調合作?如何危中尋機,借力新發展動能?

  “必答題”:如何走好“平衡木”

  “(復工)可不是打開開關這麼簡單。”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研究員克麗斯廷·齊切克說。5月中旬,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公司裝配工廠復工,但隨即就因多名員工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不得不再次臨時關閉。

  韓國5月初分階段開放各類設施,但隨后聚集性感染頻發﹔自5月末允許餐館營業后,以色列疫情出現反復,新增確診病例快速增加﹔墨西哥部分地區商鋪6月初重新開業,但隨即出現疫情反彈﹔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一家肉聯廠近日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

  控疫情同時要保經濟,保經濟同時更要控疫情。兩頭承壓情形下,如何走好“平衡木”,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

  “解封”不等於“解防”。全球專家普遍認為,謹慎而漸進地推進復工復產尤為重要,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密切配合,克服麻痺心態,准備好緊急預案,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反彈。

  病毒無國界,全球一盤棋,任何一國的決策和行動,都可能對周邊國家乃至地區的整體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形勢產生外溢效應。分析人士指出,各國隻有加強協調與協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協同配合,才有望共同走好疫情防控和發展經濟的“平衡木”。

  “應用題”:如何調配“對症藥”

  “歐洲央行採取的措施對歐元區經濟復蘇至關重要。”對於歐洲央行近日將緊急資產購買計劃規模擴大近一倍的舉措,行長拉加德這樣解釋。

  各國渴望為經濟按下“重啟鍵”,但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不暢、收入下降、需求低迷,以及對疫情再度暴發的擔憂,都令復工復產之路崎嶇不平。

  面臨多重挑戰,各國政府打開政策“工具箱”,不斷為經濟復蘇注入“強心劑”:日本將經濟刺激計劃總規模擴大至逾230萬億日元﹔芬蘭政府宣布追加55億歐元預算,以遏制疫情影響並幫助經濟復蘇﹔德國執政聯盟就總計1300億歐元的最新經濟刺激方案達成一致﹔法國已動用5000億歐元來扶持和救助受到疫情影響的行業……

  需求和供給同時受限之際,大力寬鬆銀根,會使大量流動性在金融市場空轉,難以真正抵達實體經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白士泮看來,單純加碼量化寬鬆治標不治本。

  一味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甚至可能埋下惡性通脹的隱患,導致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金融泡沫膨脹、市場出清不暢等副作用。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認為,雖然當下需要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在內的刺激,但也絕不能忽視臨時應急措施的退出和宏觀政策長期可持續性問題。

  疫情危機不僅給經濟增長、就業等帶來嚴重后果,也使得各國應對貧富差距、氣候變化等長期挑戰的形勢越發嚴峻,令世界經濟的脆弱性更加凸顯。

  “我們不能只是採取臨時性的干預措施,而是必須重新奠定社會經濟體系的基礎。”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疾呼。

  分析人士指出,面對復工嚴考,各國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兼顧眼前情勢和長遠考量,靈活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盡可能做到施策精准有效。

  “選擇題”:如何穩定供應鏈

  面對危機,是加強合作、攜手助力全球供應鏈接續復位,還是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封閉自顧,關上國際合作的大門?

  何去何從,凸顯各國判斷取向差異﹔如何選擇,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世界經濟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疫情沖擊下,個別國家借機搞脫鉤斷鏈,升級保護主義政策。然而,調整全球供應鏈牽一發而動全身,搞保護主義不僅難以實現自身政策目標,還會危害世界經濟發展﹔長期看,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夠極大提升效率,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而違背這一規律隻會自食惡果。

  當務之急,是各國盡自己所能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開放、穩定、富有韌性,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郁白大聲呼吁。

  施瓦布強調,疫情不僅短期內沖擊全球經濟,也帶來長期結構性影響,隻有加強全球合作,才能化解這些影響。

  面對全球供應鏈危機,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正努力填缺補位。眾多市場主體已展開一場國際復工復產“戰疫”接力,有效對沖疫情影響。

  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開行列數、送貨標箱量,同比分別逆勢大增15%和18%。“中歐班列持續暢通,成為穩定全球供應鏈的一條大動脈。”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長納爾克維奇如此感慨。

  “經過數十年發展,全球供應鏈已具備較大粘性。”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說。他認為,今后經濟增長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世界離不開作為“全球一體化重要特征”的全球供應鏈合作。

  “思考題”:如何借力“新動能”

  英國物聯網專家裡克·錢德勒的桌上擺著三台筆記本電腦、兩部手機,他嫻熟地遠程處理文件和溝通事宜。“原來要開一天的會,現在一次電話會議就解決了。”他告訴記者。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展現出巨大能量。如何把握新機遇、因勢利導借力新經濟動能,是擺在各國面前的“思考題”。

  面對疫情全球擴散,盡管許多傳統行業遭遇巨大沖擊、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但數字經濟、在線消費等產業在全球多地展現出強大活力。

  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報告說,疫情期間,遠程醫療、遠程工作和在線教育得以普及,電子商務也出現逆勢增長,全球經濟正加速向數字化過渡。

  對各國決策者而言,越是危機時刻,越要善於運用戰略思維,科學決策,抓住全球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新機遇,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疫情以來,中國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今年一季度,包括網上會議、線上交易、在線教育等在內的中國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

  日本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金堅敏認為,中國抗疫實踐顯示,數字技術在恢復產業、經濟活動等方面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烏克蘭國家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烈·貢恰魯克指出,未來世界經濟增長新動能“將主要來自創新和新技術應用”。

  回顧全球經濟發展史,危機和發展總是結伴同行,每一次危機都可能是新一輪發展的催化劑。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數字化轉型將成為繼工業化、信息化之后又一次產經迭代升級的突破口,值得各國認真思考、精心籌謀。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