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制造業如何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

2020年07月31日18:03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中國入世近20年來,中國制造業對全球價值鏈至關重要。但面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產業格局的調整,中國制造業如何面對后疫情時代的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國制造業如何在疫后新格局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的國際格局變化之中,實現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

  7月30日晚,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原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與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一起在直播間探討了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話題。

  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

  從2017年底到2018年初開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塑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原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認為,這樣的產業轉移事實上可以追溯到更早,也就是2012、2013年就已開始。他舉了韓國三星的例子:三星的產能原本主要在天津、深圳、東莞,2019年,已在越南建立了8個生產基地。

  內資企業同樣如此。顧強透露說,在2018年前,華夏幸福這些海外的產業園招商還是個難題,但在這之后,很多中國企業自主選擇這些地區投資。

  新望博士認為,目前全球產業鏈進入到了一個劇烈動蕩和劇烈變化的時期。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全球產業鏈出現了區域化和內鏈化,產業鏈的穩健性和安全性成為各國制造業布局首要考慮的因素。顧強同樣認為,全球產業鏈重構進一步提速,或者會有新的趨勢和新的特點。

  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特點

  過去全球化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產品的分工,全球化其實就是在產品分工基礎上進行的。2000年之后,世界的分工呈現新趨勢,產品內分工具體來說就是一個產品分成很多環節、很多片段,以效率高低來決定生產地點。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認為,當前整個全球化的分工基礎發生了一定變化。“用我的話說,產品分工協調機制受到了一定的動搖。”

  具體而言,劉志彪解釋說,未來的全球分工,過去那種理論基礎,實踐基礎都已經發生了動搖。未來的產業發展更多的不僅要考慮效率,可能還要考慮安全性。跨國公司可能要在產業安全跟經濟效率之間進行決策,這個決策當中會達到一種平衡。  

  在他看來,這個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產業鏈會朝兩個方向進行變動:

  一是從縱向來看,全球產業鏈過去拉得比較長,現在在縮短。就原來分包給不同的國家和企業生產,以各種生產工序作為分工環節的全球分工,會逐步回歸到跨國公司內部或者跨國公司控制范圍之內的區域當中去。

  二是從橫向來看,未來全球產業鏈的變化趨勢會落實在一個區域當中。就是說原先被分出去的產業分布在全球各地,現在又要回歸即落實在一個空間裡,這個空間自主可控,落實在他臨近的國家邊界或者國家內部的環節。

  關於全球產業鏈的未來,劉志彪總結說,全球分布產業鏈可能變成全球產業集群,就是全球產業鏈集群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之一。因為過去的全球化形式也在發生變化,最早就是出口導向,未來中國的全球化形式可能要利用內需,利用內需來進行全球化。

  應對:從防風險到補短板

  根據劉志彪的判斷,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對中國的影響在於,一是絕大部分產業不可能移走,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二是隻要能夠把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中國仍然是吸收外資、吸收跨國公司重要的熱土,仍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面對這樣一個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趨勢,中國應該怎麼辦?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劉志彪認為,要實行對內開放。隻有對內開放才能形成國內大市場,中國過去發展都是利用全球化市場,利用發達國家市場,現在逆全球化下無法利用的情況下,應該高度重視國內市場。既然要形成國內經濟循環為主,就必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

  在顧強看來,以國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互促的新格局,對中國制造業而言是全新的發展環境。在這個新的環境之下有很多新的變革,要求中國制造業來加速轉型升級,包括五個方面的變革要求——

  第一個是技術變革,所謂的智能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進入到了一個萬物互聯,萬物智慧,萬物智能的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技術變革背景下,新的要素是數據,新的基建是算力,新的內燃機是算法。

  第二是產業結構的變革,服務化。服務化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的方向,全球一些著名的制造業公司,主要是靠全球化生產,更多是靠他的定制化、服務化,提供運維服務、提供金融服務、提供咨詢服務、提供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向。

  第三是中國產業特別制造業的空間的重構。最重要的趨勢,就是都市圈化和地方化。以上海都市圈為例,可以看到制造體系之間的協同以及空間的重構,也可以看到在一個都市圈內部有內循環體系,還可以看到一部分是周圍中心外循環的產業體系。

  第四是地方化都市圈化之下的產業生態變革。生產要素可以集聚到某一個地方,它能不能實現在一個地方的沉澱,在沉澱之后能不能實現升級,能不能形成更完善的產業生態,在這個生態之下實現這個產業在價值鏈上的躍遷和提升。答案是肯定的。

  第五是規則的變革。對中國的制造業而言,無論內循環還是內外雙循環還是外循環,這三種循環都會長期存在,只是在某一個階段可能內循環為主,在某一個階段外循環可能會提速,會有新的契機。無論如何,這些變革都要求中國的產業去實現轉型升級。

(責編:畢磊、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