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回村捏泥巴火了!他們為何從“跳農門”轉向回農村?

許維娜
2020年08月14日10:46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當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離開城市返鄉創業。打開短視頻app,屏幕裡年輕人在鄉村歡脫生活的畫面隨手可見。這個現象跟早年農村逐漸空心化形成了對比。

年輕人返回農村做起了網紅,透過鏡頭展現鄉村風貌,擊穿了外界對農村凋敝衰敗的刻板印象,屏幕裡這群人展現的鄉村生活甚至讓人心生向往。

2016年短視頻行業在中國遍地開花,很多農村青年搭上這趟快車,從背井離鄉轉身開始返鄉創業,通過鏡頭斬獲各大平台流量,在文旅、電商甚至非遺等各個渠道開疆拓土。

有一組快手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有超過2500萬人從快手上獲得了收入,其中,660多萬人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區。

可以說,短視頻已經把回鄉變成了一種切實可能。

農村小伙玩泥巴玩成了網紅

2017年,27歲的朱付軍在南京的建筑工地上摔斷了腿,不得已結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心灰意冷地回到了老家——河南鶴壁市浚縣寺下頭村。

被拴在床上的那段時間,朱付軍沒有生活來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快手,幾乎成了他排遣內心苦悶的唯一出口。彼時,快手正透過移動終端,突飛猛進地走進中國下沉城市、縣域和鄉村人的生活。

2018年9月,朱付軍偶然看到新聞——快手與鶴壁達成戰略合作,將用流量推動鶴壁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發展,他嗅到了一絲機會。

浚縣泥咕咕(泥塑),是中國政府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項民間傳統手藝,朱付軍所在的寺下頭村,更是幾乎人人都會捏泥塑。小時候,朱付軍常常跟著村裡的老人捏泥塑,經他手捏出來的拖拉機,幾乎可以精准還原每一個細節。

朱付軍決定重拾童年的愛好。這一次,他給拖拉機編排了小故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拍成短視頻發在了快手上。

沒想到,這條視頻上了快手的熱門推薦,一夜之間破放量就突破了200萬。

點贊、評論和關注如潮水般涌來,朱付軍特別興奮,每隔幾分鐘就要刷一下手機,看看留言,“以前都是我給別人點贊,現在別人來贊我了!”

曾經那個在建筑工地默默搬磚的小伙子,第一次嘗到了在生活中做“主角”的滋味。

在哥哥的幫助下,朱付軍開始每天制作泥塑,並在網上發布視頻。泥巴拖拉機、泥巴汽車、泥巴坦克……在他的短視頻裡一個個“跑了起來”。很多網友看完視頻紛紛發來私信,想要購買泥塑、獨家定制。

這幾年,靠著捏泥巴,朱付軍在快手上收獲了超過三百萬粉絲,制作的泥塑視頻播放量達到數億之多,一個月也會有可觀的收入。在快手上,他被網友親切地稱作“泥巴哥”。

成為網紅之后,朱付軍也在思考新的泥塑創作方式,他把泥塑做成劇情、段子,甚至通過綠布摳像技術還原影視片段。 “拍攝電影《頭文字D》的創意來自一位直播網友”,朱付軍說,疫情期間,電影院關閉,人們也少了很多樂趣。他決定為村裡的小朋友和網友們還原這部經典電影。短短幾十分鐘的視頻,凝聚了大量時間和心血。

從情節設置到拍攝場景的還原,朱付軍都進行了反復推敲。有時一個鏡頭拍攝了太多遍,泥塑就會干裂、損壞。朱付軍隻能讓哥哥幫忙尋找質地更好的膠泥,自己再耐心地把壞掉的泥塑重新制作一遍。

6月中旬的一個夏夜,朱付軍在村裡空地上支起幕布和投影,看著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現在的孩子有了手機和玩具,就很少知道泥塑了,我們把泥塑拍的有意思些,也是希望孩子們能喜歡這種非遺文化,讓泥塑村不會慢慢消失。”

每天有十萬人看她直播撿雞蛋

與朱付軍一樣,95后農村姑娘鄭玲娟也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回到鄉村的變遷。但她很長一段時間裡,鄭玲娟都陷在創業失敗的泥潭中。

從17歲到21歲,初中學歷的鄭玲娟,在廣州度過了四年的打工生涯,但漂泊多年,人生似乎仍在原地打轉,“離開廣州前,我所有積蓄隻有七千元錢。”

2016年,看著日漸衰老的父母,以及家裡因年久失修而快要倒塌的房子,鄭玲娟做出了回家的決定,她准備承包老家附近的荒山養雞。

上山養雞,遠比鄭玲娟想象中辛苦。山上沒有路、沒有電,鄭玲娟用鐵鍬和石頭,修了條簡易土路,裝上太陽能電板,勉強算是開了業。

這條簡易土路泥濘、陡峭,連摩托車都沒法過,為了運蛋下山,鄭玲娟肩挑背扛,光下山就要走一個多小時。有一次,下山途中突遇大雨,鄭玲娟和父親背著雞蛋,快到家時摔了一跤。幾百個雞蛋散落一地,幾乎全部摔壞,父女倆忍不住抱頭痛哭。

除了運輸不便,雞生病也是件麻煩事,“那時候養了七百多隻雞,冬天過后,一下死了近三百隻”。養雞的錢都是借來的,每死一隻雞,都在考驗著鄭玲娟到信心。

“我是不是走錯了路,回來對不對,打工才是我應該的人生?”每到深夜,她都輾轉反側。

后來,通過向村裡其他養雞戶學習技術,鄭玲娟的養雞場略微有了點起色,生病的雞少了。但由於和附近的商戶不熟悉,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鄭玲娟的雞蛋銷路又成了大問題。

那時,每天天不亮,鄭玲娟就踏上了送貨的旅程。從村裡到鎮上、縣裡,再到潮州市區,鄭玲娟一家一家地敲門,來來回回地搬貨,隻為了送幾百隻雞蛋。

即便如此,自家的雞蛋連一半也賣不完。一年下來,除去高額的交通費用和成本,鄭玲娟幾乎沒掙到錢。

躊躇之時,一條隨手拍攝的視頻成了她事業的轉折點。

2018年8月,她在快手發布了一條自己在山裡揀雞蛋的視頻,沒有音樂和旁白,也毫無拍攝技巧可言,竟然獲得一百多萬的播放量。

私信鋪天蓋地般涌來,“你撿的這個雞蛋賣不賣?”“我在超市都買不到土雞蛋,想買你家的”。

鄭玲娟沒想到,農村隨處可見的土雞蛋,經過短視頻平台的展示,突然變得供不應求。面對激增的訂單,鄭玲娟前后嘗試了8種包裝雞蛋的方式,才把破損率降到最低。她還學習了拍攝技巧、短視頻運營等知識。

每天下午,鄭玲娟都會在山上直播撿雞蛋,一場直播最多時有超過十萬人觀看。

如今,鄭玲娟積累了超過110萬粉絲,養殖場規模增加到八千多隻雞。雞蛋每天訂單不斷,顧客80%以上來自快手。除了賣雞蛋,鄭玲娟還在直播間裡為村民們滯銷的山貨帶貨。

拉著83歲的爺爺一起“不務正業”

所謂故土難離,難離的其實是留在故土的人。因為割舍不下獨居的爺爺,譚周海也放棄了打拼多年的城市,選擇回鄉。

但與鄭玲娟不同的是,他一開始並沒有想好,回鄉能干什麼?

起初,譚周海在鎮上找了些零散的工作,其余時間就在家裡務農。

為了增加收入,譚周海又找到了同時回鄉的發小陳曦,兩人一起幫別人拍一些婚禮、壽慶等活動,賺點外快。但這份收入並不穩定,“比方說拍婚禮,除開五一、國慶、春節,其它時間就沒什麼生意了”。

空閑時間裡,譚周海迷上了拍快手。陳曦成了他的搭檔。在小鎮的山間田野,多了兩個舉著攝像機“不務正業”,對著手機“自說自話”的年輕人。

最開始,他們拍的都是農村日常,播放量並不高。有大半年的時間,譚周海都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個青壯年勞動力,不外出打工賺錢,每天扛著攝像機在村子裡到處晃,朋友不理解,周圍鄰居也議論紛紛。

直到一個拉上83歲爺爺出鏡的小創意,給他的視頻帶來轉機。

在那期視頻裡,譚周海化身“剝板栗機”,爬上板栗樹採摘,而爺爺隻需按下按鈕,就會有噴香的板栗喂到嘴邊。爺孫倆的溫情互動,讓不少粉絲認識了“胖胖的大海”和“沒牙但愛美食”的爺爺。

視頻發出后,播放量迅速突破百萬,從那以后,爺爺和美食成了譚周海視頻裡的必要元素。

隨著粉絲增長,譚周海視頻裡的酸豆角、小魚仔、霉豆腐等農副產品,也越來越受歡迎。除了自家產品,譚周海還會在村裡收一些辣椒干、豆角干等,幫村民們增加些收入。

“從年后到現在賣了萬把單了。”如今已積累起113余萬快手粉絲底譚周海,開始通過短視頻盈利。對他而言,擁有了短視頻這個謀生渠道,奮斗將不再意味著分別,城市與鄉村,也不再隻有“去和留”兩種選擇,“我覺得未來的村子,多少會比現在熱鬧些”。

“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改變了朱付軍、鄭玲娟和譚周海的生活,他們在進城打工與返鄉務農之間,通過短視頻創業開辟了“第三條道路”。作為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他們的故事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看到了未來的更多可能。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根據農業農村部規劃,到2025年,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將超過1500萬人。

2018 7月,快手提出幸福鄉村戰略,旨在通過快手的技術、產品和社區屬性,挖掘和連接中國鄉村的人、物產以及文旅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快手幸福鄉村戰略的核心板塊之一,快手計劃在全國發掘至少100位有能力的鄉村快手用戶,通過為鄉村創業者流量、商業培訓、品牌等資源,促進帶頭人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增加當地就業,進而帶動貧困人群脫貧。

利用網絡科技的便利,帶頭人們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鄭玲娟在村裡雇了七位貧困老人,其中兩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人們幫著一起撿雞蛋,每人每月能掙三千多元工資,旺季收入更多。去年,在鄭玲娟的帶動下,這幾位老人均已脫貧。

朱付軍除了在快手上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泥塑之外,還在快手的流量扶持下,從2018年開始,為村子裡超過一百位老手藝人銷售了十萬余件滯銷的泥塑。

……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截至2020年5月,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項目已覆蓋四川、江西、貴州、內蒙古、雲南、湖南等20個省(自治區)51個縣(市、區),培育出36家鄉村企業和合作社,共發掘和培養68位鄉村創業者,提供超過200個在地就業崗位,累計帶動超過3000戶貧困戶增收。帶頭人在地產業全年總產值達2000萬元,產業發展影響覆蓋數百萬人。

返鄉青年們把新的模式和理念帶回家鄉,利用新平台,挖掘新時代的鄉村潛能,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當下農村發展的前景提升,讓更多農村年輕人選擇回流,形成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責編:夏曉倫、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