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蛇口模式”到“前海奇跡”

深圳特區報
2020年08月14日09:45 |
小字號

“這麼多年,感受到最具體的變化是在開發票這件‘小事’上。”6年前,張爽入職前海微眾銀行擔任辦稅專員,那時候要給客戶開發票,她必須“到稅務局提交領購申請-等待審批-領取空白發票-打印發票並郵寄給客戶”,幾天跑下來忙忙碌碌。如今區塊鏈電子發票時代,發票申請是“秒批”,開票方式是“自助”,送票方式是“發郵箱”,整個流程不到10分鐘,開票快了,效率高了,客戶也更滿意了。從事辦稅專員多年,張爽經歷的“稅變化”遠不止如此:“全城通辦不需要再到處跑、涉稅事項審批無需反復找、現場辦稅不用長時間等待、與稅務部門打交道少了事情辦理反而簡單了。”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以來,這樣“變化巨大”的“小事”可以說是一樁又一樁。當年的“小漁村”蛇口,率先走出了以公平稅制促進吸引外資的新路,如今的前海,也正探索更為開放的稅收營商環境,涵養更為多樣化的產業生態,一場改革發展的接力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舊貌換新顏”的背后,一股“闖”的精神成為40年來深圳奮進的發展密碼,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砥礪奮進,生生不息。

●緣起蛇口:率先唱響“稅收公平”第一聲

如果要對特區精神追根溯源的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一定是蛇口。1979年,“改革開放第一炮”在蛇口工業區打響。這一炮撼動的不僅是土地,還有板結的體制、僵化的思想,也讓蛇口成為全國第一批創業者點燃夢想、揚帆起航的天堂,鑄就了“蛇口模式”的經濟奇跡。

特區稅收的發展歷程也隨著蛇口經濟開放逐步拉開序幕。從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布,到1980年和1981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等的頒布,我國初步形成了一套大體適用的涉外稅收制度,基本滿足了接納外資的前提。

“1984年,袁庚率領招商局代表團前往美國匹斯堡,與平板玻璃集團(PPG)總裁愛德華·斯萊克促膝夜談,共商浮法玻璃廠的創建,希望PPG以合適的價格將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浮法玻璃制造專利技術引入蛇口。”招商局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介紹。

蛇口工業區成立的最初五年,便引來了90多家企業和20多億港元的協議外資,首批來料加工廠即達29個,這給蛇口帶來了勃勃生機。面對大量“引進來”外資企業逐步在蛇口工業區落地,如何用足、用好、用活國家的政策,推動實現內外資企業適用稅制的統一,創造一個公平公正、風險小、依循國際慣例的良好投資環境,是當時的稅務部門需要面對的挑戰。

“對那時的蛇口稅務人而言,‘蛇口精神’就意味著思路活、能干事、敢闖關。”時任蛇口稅務局局長鄧之駒回憶。1985年,在廣東浮法玻璃廠的開辦談判中,由於外商投資企業的工商統一稅比內資企業的稅負高出70%,外商認為存在稅收歧視,談判有破裂危險。當時的蛇口稅務局在企業投產前積極介入,日夜“連軸轉”,研究調閱大量政策文件、安排專人專班聯絡溝通,縝密制訂工作方案,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將企業稅率降至內資水平,讓外商吃下了定心丸。

一批有技術實力的外資企業入駐蛇口,成為蛇口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的先聲。其中,1987年5月,廣東浮法玻璃廠正式點火投產,使得中國平板玻璃的生產工藝實現了飛躍。而在敢闖敢試的“蛇口精神”引領下,配合一系列稅負較低、稅種簡化、稅負公平的稅收制度,蛇口孕育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集集團等一批從蛇口創立並走向世界的重量級企業。蛇口稅務局的總體稅收收入也從1984年的426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250.72億元。

●前海花開:稅收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再譜新章

進入新世紀,隨著深圳改革開放規模的迅速擴大,“特區不特”的問題逐漸凸顯,“前海”概念便在這樣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中應運而生。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此后,各業態創新景象在前海競相涌現,展現了深圳二次騰飛的“勃勃生機”。

2015年1月4日,45歲的貨車司機徐軍在無擔保、無抵押的情況下,僅憑個人信用就獲得了微眾銀行發放的一筆3.5萬元貸款。這在當時以國有銀行主導的傳統貸款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金融經營環境變革中的一件大事。發放這筆貸款的微眾銀行,是在前海成立的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

“雖然現在各種‘信用貸’已經很流行了,但是當時那種放款模式如果沒有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這也是最初前海吸引公司落戶的重要原因,因為這裡有足夠寬鬆和靈活的發展空間,包括用地、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支持。”談到落戶前海的初衷,微眾銀行監事長萬軍無不感慨。“微眾與前海的創新基因相通,借助前海的開放政策,公司業務多項指標實現大幅突破”。

僅用6年的時間,微眾銀行實現從0到1的跨越,躋身中國銀行業百強,在民營銀行中首屈一指,被譽為“世界領先的數字銀行”,初步探索出一條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路徑。

“如果說當初來前海看重的是政策優勢,那麼現在更吸引我們的是這裡優質的營商環境。”萬軍說,“前幾年我們就接到了稅務部門的電話,說可以直接享受稅務局局長挂點服務,有什麼事直接找局長,而且安排專人跟我們對接稅收政策釋疑、風險排查提醒、發票審核審批等。”

關注到微眾銀行在科技創新方面正在加大投入,稅務部門還積極對接,幫公司梳理了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專門針對公司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開展了多次專項輔導,既幫助企業享受了政策,也防范了風險。“在前海,政府部門無微不至的關心才是最吸引人的。”萬軍說。

微眾銀行只是前海眾多企業中的一例,資料顯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最快、效益最高的區域之一。前海展示廳有面電子屏,上面一個個數字,彰顯著生機和活力:注冊企業15.5萬家,引進世界500強投資企業359家,內地上市公司936家,每隔幾秒,數字就跳動更新一次,代表著又有新的企業落戶前海,又有新的目光開始注視前海。前海必將再一次演繹40年前深圳發展的奇跡。

●薪火相傳:特區稅務人永不停步

從蛇口到前海,企業的發展故事成為深圳改革創新的生動注腳,而深圳這座城,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行方向的矚目窗口。特區精神薪火相傳,深圳稅務也成為社會大眾觀察中國營商環境變化的窗口。

“1996年,正式入職原蛇口稅務局的第二年,當時國內信息化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參與了蛇口局試點開發建設全國第一個電子報稅及稅款征收無紙化系統工作,這個系統建成並在全市推廣后,在當時可是引起了不小轟動。”前海稅務局信息科副科長饒峰回憶起入職初期的經歷,仍感慨萬分。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納稅人數量和稅收規模實現萬倍增長,征管效率、營商環境更是取得了質的飛躍,這得益於深圳稅務率先走出了一條“稅收信息化之路”。饒峰1994年入職至今一直奮戰在信息化崗位,可以說是深圳稅務信息化發展歷程的見証者。

資料顯示,深圳稅務的信息化建設成效持續領跑全國,包括全國第一個創立納稅服務熱線99511、第一個推出電子報稅系統、第一個推出信息系統整合工程規劃和數據應用規劃、第一個推廣區塊鏈發票等等,為全國稅務部門開展信息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3年前,在蛇口工作了22年的饒峰被劃轉到前海,又一次到了深圳改革的最前沿。談到蛇口和前海的對比,饒峰毫不掩飾贊美之情:“前海的‘年輕化’隨處可見,城市新、思想活、發展快,傳承了蛇口的發展基因,但有更強的可塑性、無限的想象空間,能有幸再次身處改革前沿,參與和見証時代的變革,我感到萬分自豪。”

特區建立以來,深圳稅務積極落實國家稅制改革各項舉措,大力深化“放管服”,在管理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對企業突出“不打擾、免打擾”,在服務端,推出了電子稅務局、全面推廣普及增值稅電子發票等,讓納稅人“好辦稅、易辦稅”,也將更多的創新制度在蛇口和前海率先試點,從稅收角度積極為經濟發展打基礎、創條件,讓企業能夠在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中持續健康成長壯大。

微眾銀行的辦稅專員張爽聊起納稅服務的變化時滔滔不絕:“深圳不愧為改革前沿城市,在這裡我們企業的‘稅收幸福感’很強,稅收環境一直在大踏步往前走,剛在前海注冊時候,代扣代繳備案、抄報稅都要朝稅務局跑,現在都隻需在電子稅務局上操作,另外,鏈上開票、信用服務等措施,讓我們辦稅既省心又便捷。總之,對企業而言,深圳稅務越來越像是我們的貼心助手,稅收的變化簡單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更快速、更便捷、更親民、更貼心了。”

2014年12月,前海、蛇口雙雙劃入自由貿易試驗區,繼續為我國經濟開放探索新路。從蛇口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前海的“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沿著深圳發展的足跡,我們發現,40年彈指一揮間,或許荒涼不再,困苦不再,但那種追求卓越、敢拼敢闖的創業精神卻似乎從未走遠,而且已經悄悄蔓延在各個領域,恣意生長。

40年稅企奮進,深圳未來可期。

(責編:李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