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貿區建設引領區域發展(開放談)

由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組成的第五批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運行已滿一年。相比前幾批自貿區,第五批自貿區完善了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自貿區“沿海、內地、沿邊”的全覆蓋﹔同時肩負起差異化探索重任,促進了更具地方特色的制度創新供給。
比如,在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評選的“2019—2020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十佳案例”中,山東“國際藝術品保稅交流中心創新模式”、河北“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分類推進改革”、廣西“中國—東盟跨境金融改革創新”入選。再如,江蘇自貿區設立后,蘇州工業園區以規則開放為引領,進一步強化中新合作優勢,多家世界500強公司爭相落戶,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引進提速。又如,雲南自貿區在創新與改革“催化劑”的促進下,紅河河口、德宏瑞麗等口岸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跨境電商、金融結算等高端功能持續提升。
從實踐來看,第五批自貿區充分體現出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東北振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頂層設計的銜接。第五批自貿區扎穩腳跟,也讓中國對外開放形成了“1+3+7+1+6”的新“雁陣”布局。這不是簡單的數量增加,而是改革創新含金量的提升,標志著中國全面進入以制度創新激發紅利、以擴大開放促進改革、以自貿區引領區域發展的新階段。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時再次強調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實踐中,自貿區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自貿區應做好應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變遷的“穩定器”。雲南、廣西自貿區可繼續夯實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機制﹔山東自貿區應積極探索如何加快推進中日韓合作﹔黑龍江自貿區需要在打造對俄羅斯及東北亞區域合作樞紐上加大先行先試。
其次,自貿區應做好適應國際經貿規則變化的“試驗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國際投資與經貿規則也發生了改變。各自貿區應協同構建適應全球供應鏈變化的數字經濟及陸路貿易等新機制,為中國參與國際經貿關系完善提供支持。
最后,自貿區還要做好全球產業鏈優化的“承載地”。自貿區應著眼暢通產業鏈循環,以“引資緊鏈”為導向,加大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在自貿區落戶,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例如,重慶、成都可率先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發力﹔浙江應著力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推動油氣全產業鏈發展等。
與此同時,上海、遼寧、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各批次自貿區還應不斷借鑒彼此經驗,加強在經濟循環中的分工協作,進一步形成科學有效的對外開放格局,有效帶動區域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可以預見的是,18個自貿區將會迎來更大的舞台。
(作者為中共成都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