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趕”到“引領” 中廣核走出特區“逆襲”之路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14日訊(見習記者李日成)8月13日,“中廣核與特區40年同成長”媒體採訪活動舉辦,深圳媒體採訪團走進了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旗下的大亞灣核電基地、中廣核設計院和中廣核安全實驗室,了解中廣核如何從深圳走向世界,從“追趕”到“引領”,走出不同凡響的“逆襲”之路。
1979年的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也在圈裡點了一個“點”。這個圈,是深圳經濟特區﹔這個“點”,是大亞灣核電站﹔這位老人,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這樣,大亞灣核電站作為中廣核的起點,在改革的春風中,和深圳經濟特區共孕育,同成長。40年間,中廣核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
大亞灣核電灣模型
“借錢買雞,買雞生蛋”,成就“零資本裂變”奇跡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項目,大亞灣核電站的建立秉承了特區“敢闖敢干”的精神。在“中廣核與特區40年同成長”的媒體座談會上,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常啟能介紹到,建造大亞灣核電站所需要的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而在1978年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僅僅隻有1.67億美元,為解決最為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借貸建設、售電還錢”的模式——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后將電賣至香港換取外匯。該模式殺出了一條解決我國核電站起步建設資金和外匯問題的“血路”,這種模式也被人形象的稱為“借錢買雞,養雞生蛋,賣蛋還錢,還有錢花”,該模式打破了我國重大項目的投資模式,成就了“零資本裂變”的奇跡,為中國核電種下了一顆高技術起點的“種子”。
從“追趕”到“引領”,讓中國核電走向世界
經過近7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於1994年5月這正式建成投產。“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99%的建造材料來自國外。當時在外方要求下,大到核電設備,小到一顆螺絲,一包水泥,都要從外國進口,且核電站運營初期,多個核心崗位均由外方人員任職。在艱難的起步條件下,大亞灣核電人以深圳特區的國際視野,努力追趕,歷經風雨,在1997年提前兩年由中方接任廠長,並開創了中國核電的發展新模式。”常啟能介紹到。
核電機組設備模型圖
歷時40余載努力,中廣核成功實現了核電設備及技術的國產化,在技術國產化上得到了巨大突破。從最開始大亞灣核電站1%的國產化,到嶺澳一期核電站的30%、嶺澳二期核電站的64%,再到現如今“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接近90%,中國核電產業經過連續30年不間斷的發展,已崛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核電產業集群之一。中廣核也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成功實現從“追趕”到“引領”,並成功出口“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和英方簽訂相關協議,成為中英合作的旗艦項目,讓中國自主的核電技術走向世界。
制造安全綠色能源,創造多項世界記錄
截至2020年8月13日,嶺澳一期1號核電機組實現連續安全運行5151天,在全球64台同類型機組中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法國機組領先15個月時間。在世界核電領域權威評比——法國電力集團安全業績挑戰賽中,截至2019年,大亞灣核電基地累計冠軍數增加到39項,佔該項賽事冠軍總數的一半以上,保持了全球獲得冠軍最多的參賽核電基地桂冠。
中廣核核電設備訓練基地
超長時間安全運行的背后,是無數核電工匠的日夜堅守。“核電站運行需要24小時有人看守,採用的是輪班倒制度,每次工作八小時。核電站內的工作不允許出任何差錯,並且需要全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每次工作前兩小時我就不喝水,隻吃一些干的食品,讓身體在工作前保持最好的狀態,日復一日。”工齡長達26年的中廣核運營公司燃料高級操作師喬素凱介紹到。
核電機組安全運行的背后,是綠色清潔能源的穩定供給。截至目前,中廣核正源源不斷為地方貢獻清潔而穩定電力能源。“以大亞灣核電基地六台機組年均上網電量450億千瓦時計算,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站相比,大亞灣核電基地每年減排效應相當於種植近10萬公頃森林。”常啟能介紹到。2019年度,大亞灣核電基地6台機組累計上網電量達453.45億千瓦時。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商運25年來,大亞灣核電基地累計上網電量達7551.92億千瓦時,其中對港供電累計達3663.37億千瓦時,佔香港用電量的四分之一。經過40年發展,中廣核清潔電力裝機規模已超過5800萬千瓦,其中在運核電機組24台,裝機容量2714萬千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