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稅收規模從0.27億元到超8000億元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稅收規模見証經濟發展“質”的飛躍

車柯蒙
2020年08月27日10:10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1980年8月26日,南中國海邊的小城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竹聲——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建立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的成長快速而茁壯,不僅以年均超過30%的增速,實現了稅收規模從0.27億元到超8000億元“量”的巨變﹔更以每平方公裡4.1億元的年稅收產出,實現經濟發展“質”的飛躍。

從“蛇口速度”到“深圳質量”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40多年前,深圳蛇口工業區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槍”,而效率為先,則成為“蛇口模式”的標簽和代名詞。

從時任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的袁庚提出“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港口建設中,每多運一車泥獎勵4分錢”開始,蛇口工業區廣泛採用超產獎勵制度,極大激發了工人的生產熱情,工廠車間開足了馬力,從深圳全市重點行業流轉稅源數據可以看到,1980年~1991年間,服裝、鞋帽、日用品等輕工業在生產環節流轉稅中的佔比迅速上漲,從37.3%攀升到了91.2%,彼時的特區,憑著拼勁和闖勁,殺出了一條血路。

如今的特區,早已實現了從發展“速度”向“質量”的轉變,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療、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開啟了從深圳制造邁向深圳“智”造的新征程。

在深圳“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目標引領下,各項支持企業創新升級的稅收政策效應充分釋放,“高新軟優”企業蓬勃發展,2019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7萬家,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貢獻稅收1072.2億元,軟件及信息產業發展迅猛,貢獻稅收428.4億元,特區經濟稅收實現了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的躍升。

從“外向經濟”到“內生動力”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毗鄰香港、通關便利的地緣優勢,奠定了其優先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然選擇。

每天,成千上萬人穿過繁忙的羅湖橋,奔走在內地和香港之間,源源不斷地運送輸港物資。20世紀80年代,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有效促進了特區外向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憑借地緣優勢和低廉的人工、租金成本優勢,“三來一補”作為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迅速冒起,為成立之初的特區賺得了“第一桶金”。

隨著特區的發展走向縱深,如何從“筑巢引鳳”向“鳳凰涅槃”轉變,幫助本土的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成為特區發展的必答題。深圳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措施,傾力服務企業發展。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推出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個千億”措施,企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在這片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沃土之上,民營經濟隊伍快速壯大,2012年~2019年,深圳民營企業登記戶數居全國首位,年均增長36.7萬戶。民營經濟稅收年均增速達15.4%,稅收所佔比重從60.2%提升到71.4%。其中,體現現代企業制度優勢的股份公司稅收佔比由39.5%提高到47.1%,遠高於其他類型企業﹔經營形式靈活的私營企業稅收收入所佔比重從12.6%提高到18.1%,年均增速18.7%,為各類型企業增速之首。

從政策之“特”到示范之“先”

特區之“特”,始源於特區成立之初實行的特殊經濟和稅收政策。

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深圳等經濟特區實施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特殊稅收優惠政策﹔1982年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稅務局出台政策,規定特區“三資企業”可享受所得稅減按15%的低稅率和“兩免三減半”“三免四減半”等優惠政策,並對進口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免征工商統一稅。政策的傾斜給最初的特區賦予了特殊的定位,使深圳的發展擁有了“特優”的條件和“特快”的速度。

隨著特區政策逐步與全國實現統一,“特區不特”成為深圳面臨的一道新的難題,新時代的特區亟須找尋新的定位。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頒布,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深圳稅務部門主動搶抓“雙區”機遇,提出“五個率先”工作目標,著力打造法治稅務示范、稅收高質量發展高地、稅收營商環境標杆、智慧稅務樣本和稅收文明典范。

2018年8月10日,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截至2020年6月,深圳累計開出區塊鏈電子發票2440萬張,覆蓋公共交通、政務民生、金融保險、零售餐飲等116個行業。

區塊鏈發票,是深圳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深圳稅務部門對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目標任務,在征管、服務等環節不斷推出創新舉措,區塊鏈技術驅動高效征管,大數據運用推動數字化轉型,首倡“非接觸式”辦稅讓大廳更安靜,智能辦稅讓營商環境更優質……在征管和服務創新上,深圳稅務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為稅收治理現代化提供深圳樣本。

(責編:車柯蒙、孫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