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政信研究院:

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雙輪驅動中國未來30年發展

2020年08月28日16:5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中國在過去的40多年中,牢牢抓住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機遇期,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政府和市場優勢,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機會,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在人口紅利、制度紅利、外貿紅利等充分釋放的有利條件下,主要以要素驅動和投資拉動為特征的外延式增長模式,獲得了40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帶領14億人口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然而,發展必然不會一帆風順,外部不利因素增加,內部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帶來的邊際收益正在遞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未來30年要實現的目標。對於中國來說,實現強國目標,2020-2050年是關鍵發展期。如何抓住未來這30年的發展機遇對實現民族百年復興夢想至關重要。實現強國夢想,最重要的是找准路徑,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量。

  有鑒於此,政信投資集團所屬中國政信研究院借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優勢,以經濟領域通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生產函數)、增長方程的歸因分析,復盤中國40年經濟發展數據,形成研究成果《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預測》並發表於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內參期刊《價格理論與實踐》,對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進行了研判,以期為國家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過去40年:政府主導下的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發展歷程,我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基本都屬於此類經濟體制,區別於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下,政府作為國家資本的代表力量,對國家經濟建設起到主導作用。這種體制的優點是避免了純粹市場調節的滯后性和盲目性弊端。從“亞洲四小龍”的騰飛到中國經濟的崛起,可以看到這種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適合於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與否取決於政府能否最大程度地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參與到經濟建設中。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政信投資集團所屬中國政信研究院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政信投資集團所屬中國政信研究院

  從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來看,40年高速發展中,資本和勞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上升並保持較長時間的高位,甚至超過90%,這其中,以政府為主導帶動社會各類資本的投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態勢。1980-2018年,資本的年均增長率是12.5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53.41%,其中2008-2018年的十年間,資本增長率18.62%,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15.53%。主要原因在於對沖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在中央層面啟動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在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制定了大量的投資計劃,包括政府部門的投資和企業部門的投資,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建設項目加速上馬,這使得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

  在微觀層面,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的參與主體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個“大分子”,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除了資本和勞動指標外,全要素生產率是重要的指標。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寫為TFP,指生產單位(主要為企業)作為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的綜合生產率,是企業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結構升級的綜合功能的體現,因此全要素生產率也可以稱之為系統生產率,也就代表了生產力。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分析經濟增長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長期可持續增長政策的重要依據。

  透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驗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資本投入與企業高產出,兩者相互促進,能量相互轉化。這就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供給不足的最有效的方式。

  未來30年:進入高收入國家依賴資本與全要素生產力並行發力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界對中國未來30年發展的共識。十九大提出從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間,要分兩個階段來安排,依次實現從小康社會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道路。綜合考慮十九大提出的“分兩步走”新目標所需的經濟增長速度及政策取向,預測各個時段資本、勞動力等供給要素也呈現出更為清晰的特征和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政信投資集團所屬中國政信研究院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政信投資集團所屬中國政信研究院

  第一階段:2020年至2025年,全要素生產率與資本並駕齊驅

  模型預測顯示,2020年至2025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下滑,從“十三五”期間的6.4%下降至“十四五”期間的5.6%。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也開始出現變化,資本和勞動的貢獻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就業增長率可能出現負增長,標志著“人口紅利”在中國已逐漸消失,但是人才紅利將逐漸加強,這也將給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帶來利好,有望穩中有升,並與資本並駕齊驅共同帶動我國經濟繼續向好發展。

  在這一時期,全球也將進入新一輪的創新周期,我國科技進步速度也將隨之加快,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超過資本。

  第二階段:2035年和2050年,全要素生產率拉動經濟增長超過資本投入

  從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來看,工業化和城鎮化放慢之后,經濟主要靠服務業和消費拉動,投資增速將降低﹔同時,勞動力數量將持續負增長,但是人力資本將持續提升。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世界進入新一輪創新周期的高潮時期,新技術對經濟各部門的滲透率提高,將推動我國及全球增長加速。

  綜合來看,2036年至2050年間,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全要素生產率拉動,依靠創新為主的核心競爭力大幅增強,在3.5%左右的年均增速中,資本存量和全要素生產率分別貢獻1.0和2.5個百分點,其中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1%,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經濟增長動力的有效轉換,更加接近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階段”戰略目標。

  總結概括一下:2020年前后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同時,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36年至2050年間,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全要素生產率拉動,經濟增長動力的有效轉換,更加適應新時代下的高質量發展。

  政府投資是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發揮主力作用的先導

   著名經濟學家、我國“股份制改革第一人”厲以寧教授認為深化改革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事業,這就需要政府投資作為引導。他認為未來政府和大企業要裂變成平台,為更多的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提供釋放生產力的機會。厲以寧的這一觀點與本論文的結論不謀而合。在新技術革命到來的背景下,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是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主體,是新業態的締造者,是社會就業的載體,是民生的保障,是國家技術進步的主體,因此激發企業的創新力量,才能更好地在強國目標建設中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基於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需求,政府通過國家財政預算支持公共服務類、科技含量更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助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更可惠及全社會,這就是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助力全要素增長的價值。

  在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公共服務類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作為投資主體進行持續的投入,同時發揮市場的作用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但是取代不了政府投資的主要地位。而政府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非自籌資金和自籌資金兩部分,其中非自籌資金又包括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和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包括政府性基金、城投債、地方政府專項債、PPP以及非標融資等,有政府信用在其中,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這種方式從中央到省、市及縣級政府都有,是有效的政信金融模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中,資本要素與企業的全生產要素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兩者在新技術革命中有機結合,發揮乘數效應。政府資本投入與企業資本的投入共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為人工智能、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打好基礎。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