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深圳“再出發”
深圳不是中國GDP總量最高的城市,也不是上市企業總市值最高的城市,更不是世界500強總部最多的城市,甚至也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貿易中心,但在國人的心目中,它是全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也是最有底氣最先成為全球標杆的城市。
---------------
從中國南海邊的一個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從肩負經濟特區使命到成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40年來,深圳的創新成長令世人矚目。
深圳不是中國GDP總量最大的城市,也不是上市企業總市值最高的城市,更不是世界500強總部最多的城市,甚至也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貿易中心,但在國人的心目中,它是全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也是最有底氣最先成為全球標杆的城市。它獨有的精神氣質,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40年前,從零開始,深圳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開創了諸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第一﹔40年后,站在四十不惑的路口,作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圳抖擻精神,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目標再次出發。
創新成為城市的基因
深圳有兩個生日:一個是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深圳市﹔一個是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更像是一個人的虛歲和實歲,對深圳人來說,作為經濟特區的誕生更有意義。
從零開始,深圳創造了千余項全國第一:第一次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第一次放開市場的價格體制“雷區”、第一次打破“鐵飯碗”的勞動工資改革、第一次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改革……
有數據顯示,從1980年-1992年,深圳GDP平均增速高達37.4%,人均GDP增速16.5%,199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83元,排名全國第一。那段讓深圳人驕傲的過往,見証了一座現代化新城市的崛起。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面臨第一次陣痛,“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記者注)產業表面繁榮,但金融、貿易、信息等產業不足,酒店娛樂業又超前,深圳開始大刀闊斧發展自主產業,打造實業經濟基礎。到2000年后,深圳率先將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博會、高交會應運而生。
就在1993年年底,深圳出台決議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1999年,深圳把一直舉行的荔枝節改成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200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一號文件,將自主創新戰略確定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201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首次提出要從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向深圳質量、深圳品牌、深圳設計跨越。
這是一段從要素驅動到投資驅動再到創新驅動的長期變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的創新之城絕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現出階段性躍升的時代節奏。創新之魂,在時間的長河中加速錘煉。
“如果甘於流俗,那還叫特區嗎”
深圳經濟特區一路奔跑,以探路者的身份披荊斬棘,也在成長中面臨新的煩惱。深圳是中國第一個面臨“四個難以為繼”的超大型城市。在經濟的全力沖刺中,深圳率先遇到了土地空間、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四個難以為繼”。
作為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已經不再是獨有優勢,深圳一度出現經濟低迷、股市停發新股、大量外資遷走等現象。有評論說,“特區不特了”“深圳,你被誰拋棄”。深圳人看淡光環,開始艱難的“二次創業”。
英國《金融時報》曾經這樣描述深圳:這是中國最具危機感的城市。在其他地方的人看來,這個城市每隔三五年都要進行一場“深圳你被誰拋棄”這樣的自我探討,而對於深圳人來說,這種多少帶點自虐色彩的拷問是真誠的,這是深圳不甘於流俗的一種城市特征和表現,“如果甘於流俗,如果進退行止和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那還叫特區干什麼呢?”
在創新驅動力的作用下,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不僅涌現出華為、騰訊、中興等一大批科技領軍企業,“全球閱讀典范城市”“創意之都”“設計之都”也成為深圳的城市新名片。
2011年,深圳舉辦了“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評選活動,“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來了就是深圳人”等十句話高票當選。這些話語是深圳城市精神最核心的表述。
“深圳不是你的故鄉,卻是你夢想的主場。”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移居至此,形成了一種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在這裡人們鼓勵“別出心裁”,不欣賞“沉默是金”,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比如十年前成立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一張白紙從零開始”,走出了一條“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實現超常規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之路,基本建成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先導區、珠三角產業升級引領區,形成了獲得充分認可的“前海模式”。
海納百川的深圳,更是在近年來發展創新型經濟,超前部署了生命健康、海洋發展、5G通信等未來產業﹔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外貿出口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在深圳,經常可以聽到“4個90%”——從所有制結構來看90%以上是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研發投入中90%以上來自民營企業﹔專利發明中90%以上來自民營企業。
在這種結構中成長起來的城市,不問出身、不問學歷、不問官階、不問貧富,骨子裡洋溢的是平等。在這個規則說了算的城市,以法治為本、恪守公共秩序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就在8月26日,深圳通過了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為誠實守信的債務人重新站起來提供可能。這項法規全面而系統地促進和保護科技創新,在未來必將為深圳的科技創新提供法治保障。
也正是在這樣的營商環境中,深圳誕生了很多奇跡。從華強北賽格科技創業園一棟老樓中起步的騰訊公司,從創業時的5個人發展到現在的6萬多人,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巨頭之一。
因才而興的深圳,深知人才是這個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1988年,深圳率先頒布《深圳市鼓勵出國留學生來深圳工作的暫行規定》,留學人員可享受再次出國來去自由、市內自由流動、評職稱不限指標等十多項特別待遇。從那時開始,深圳就向世界展露了它求才若渴的決心。
從2002年實施的《關於引進國內人才來深工作的若干規定》,到2011年實施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孔雀計劃”》,深圳致力於吸引高層次人才。
40年來,深圳人才政策不斷推陳出新,2016年又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為深圳人才立法。
“深圳讓我想起了硅谷,聚集了來自各個地方的年輕人,共同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社區。”在深建設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的圖靈獎得主、在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享譽世界的頂級科學家大衛·帕特森這樣評價深圳。
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張林介紹說,現在的深圳,有46位全職院士、近1.7萬名高層次人才、14萬海歸留學人員,每年加入深圳人行列的高校畢業生有十幾萬,人口淨增長速度冠絕全國,還有50萬幼兒園在園兒童。這是深圳未來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紅利,這是在全世界都少見的年輕態城市。
“現在的深圳,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張林告訴記者,深圳吸引人才的政策紅利時代已經過去,真正頂尖的人才環境是靠一種文化,深圳正在鍛造這種文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