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用好“兩山論”  探索綠色發展實踐新路徑

2020年08月31日17:33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山區”變成“景區”,“風景”變成“錢景”,如今的武隆正在插上綠色發展的翅膀,駛向綠色發展的快車道。

8月27日,在主題為“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新路徑”的2020中國•重慶(武隆)綠色發展實踐國際論壇上,眾多來自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的多位專家學者表示,近幾年,武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一步一步將“窮鄉僻壤”變成了“人間仙境”,走出了一條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現實路徑。

念好“山字經”鑄就“金飯碗”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過去,由於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的因素,經濟社會發展一度較為落后。

與貧困並存的,是武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武隆集合了天坑、地縫、草原、峽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種自然景觀,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

武隆的發展一開始就由其獨具一格的生態環境所決定了。以1994年5月芙蓉洞開放為起點,敢想敢干的武隆人抓住機遇、再接再勵,芙蓉洞、芙蓉江、仙女山、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白馬山等一系列景點像一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武隆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武隆“一洞兩江兩山”的旅游開發格局。武隆人的共識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既是發展的優勢,又是現實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是武隆發展的永恆主旋律。”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在論壇上表示,這幾年,武隆堅決筑牢綠色屏障,嚴守環境底線、生態紅線,加強“兩江四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域保護,保留好山脊線、水岸線,切實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積極培育綠色經濟,接力壯大生態旅游,全力發展“4+1”生態工業集群,持續做優以高山蔬菜、精品水果、有機茶葉為龍頭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切實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政府區長盧紅介紹,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武隆綠色發展的動能更足了,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嚴重影響下,增長了1.5%。實踐再次証明,綠色是武隆發展的本底和符號,綠色發展是武隆永恆的主題。

踐行“兩山論”武隆再出發

“1995年我第一次路過武隆,那時的狀況很艱難。但今天的武隆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及過去的武隆,已經89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國際喀斯特權威專家盧耀如十分感慨。

這種變化源於武隆在發展之初就前瞻性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把保護生態作為發展前提和基礎。而且,隨著對“兩山論”探索實踐的不斷深入,武隆快速厘清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關系,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創造性提出“生態優先,富民興區”發展思路,將特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成功實現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武隆的綠色發展做得很好,將武隆獨特的人文歷史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保証了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在景點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楊士中表示為武隆的綠色發展成果點贊。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大學新時代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武隆綠色智庫研究院院長趙建軍認為,武隆綠色發展實踐向來不是空喊口號,而是以扎扎實實的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將生態資源轉變成當地人們最大、最豐厚的經濟資本,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變傳統發展劣勢為特色生態優勢的“新路子”。

2019年,武隆全區人均GDP達59613元,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6區縣中名列第一位,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11區縣相比較仍處於第二位。同時,2019年度重慶市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武隆取得了“兩好一優”的好成績:綜合目標考核“好”,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好”,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核“優秀”。另外,武隆按照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部署和一區兩群的布局,加快打造渝東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區后花園,努力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兩山論”實踐創新示范區、產城景融合發展先行區。

“實事充分証明,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是武隆等貧困山區變傳統發展劣勢為特色生態優勢的科學方法,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正確路徑。”黃宗華說,武隆將著力正在開展的“全國文旅融合示范區”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創建,抓好生態保護、加快綠色發展,努力讓綠水青山美麗風景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群眾致富奔康的美好前景。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